文/好的简单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珍妮·苏克在她的自传《我想看到的世界》中写道,她的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那些整日沉浸在图书馆中与书为伴,无拘无束的自由时光。
与书为伴也是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当我有了自己的宝宝,我和他一起读书。我喜欢这种纯粹的与书为伴的生活,书籍让我认识了自己,也看到了世界。
在这四年里,我陪他一起读书,在不断的阅读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我将早期阅读总结为三个层次:
01.第一层:有感情地读
这是最简单的做法。如果您是一位新手妈妈不知道怎么读,或者您是职场妈妈,工作特别忙,没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读书,那么,您至少每次陪孩子读书时,做到有感情地读。
这件事可能很多人都在做,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有感情。一段文字,是否有感情去读,听到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绘本是一种综合艺术,我们读绘本不是只为了让孩子记住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语言、文字、图画背后蕴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我们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没错,给孩子读绘本就像小学读课文一样。
让孩子感受到绘本的跌宕起伏,感受到绘本的感情色彩,让他更容易进入角色去想象。
第二层:按照绘本创作思路读
这种读法就是按照绘本作者的创作思路去读,体会绘本创作的精妙。
1.图文配合,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
绘本是一种图文配合的艺术,它的封面、封底、环衬甚至每一页都是不可忽视的。
《母鸡萝丝去散步》就是图文配合的一个典范,如果只读文字,可能没什么意思,讲了母鸡从家里出来,走过什么、什么最后回家了。
但是,读过这个绘本的孩子和成人都会哈哈大笑。原因是母鸡的身后有一只狐狸,它一直想借机吃掉母鸡,但是都被一些意外搅黄了。这只狐狸只在画面上出现,文字中没有。
这个绘本在读的时候就不能太快,文字很简单,但是画面内涵丰富,需要给孩子时间去想象。还有,在读文字时,要根据画面增加相应的感情色彩。
例如:开篇“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读的时候就不能很平平,因为母鸡后面有一只狐狸,所以在感情上需要处理,让孩子感觉到接下来会有事情发生,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出门散步。
2.注意书的基本信息
拿到一个绘本,从封面讲起,书名、作者、出版社、获得过什么奖项等等。
虽然是读给孩子,但是,孩子读绘本和成人读名著一样,阅读本身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些基本信息,读多了,孩子就会习惯阅读的基本要素并熟悉每个作者的风格。
Frank就特别喜欢大卫·香农和李欧·李奥尼的作品。
3.翻页适当停顿,让孩子感受到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我们翻页。
正文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翻页时候稍微停顿一下,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让我们和孩子都感受到是什么力量促使我们去翻页。这个内在的力量正是绘本作家的用心之处,激励我们去翻页、去阅读。
比如《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一只小鼹鼠从地下深出头来说:“哇!天气真好。”这个时候,一个嗯嗯掉到它的头上。小鼹鼠气得大叫,“嗯嗯在我的头上?”
到底是谁嗯嗯在小鼹鼠的头上?我们想知道结果,这就是推动我们翻页的力量。
但是在读的时候,我们要稍微停顿一下,强化孩子内在的渴望。
4.小单元结束适当停顿,体现绘本的节奏。
由于孩子的认知特点,绘本作家在一本书中设计了好几个小单元来反复加强孩子的理解,这种反复体现了一种节奏感,这一点和音乐有想通之处。
我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在一个小单元结束的时候稍微停顿一下,再开启第二个小单元,让孩子体会到这种重复的节奏。
例如:《和甘伯伯去游河》,第一个小单元是甘伯伯撑船去游河,两个小孩儿说:“我们跟你去好不好?”甘伯伯说:“好是好,只要你们不吵闹。”
第二个单元是野兔说:“甘伯伯,我也一起去行不行?”甘伯伯说:“行是行,但是你不能乱蹦跳。”……
一开始,大家都很高兴,但是刚过一小会,山羊乱踢、牛踩东西,……兔子乱蹦乱跳,小孩大吵大闹,船就翻了……
后面还有几个这样的反复,我们在读的时候,单元之间可以稍微停顿一下,所有反复结束后加长一点停顿,给孩子留一点思考的空间,再过渡到结尾。
第三层:讨论拓展
在读完之后,可以就绘本的某一个点和孩子展开讨论,加深理解。比如上面《和甘伯伯去游河》这本书,读完可以问问孩子船为什么翻了啊?大家都掉到河里了,甘伯伯有没有生气啊?……
讨论的目的不是要让孩子记忆绘本内容和故事情节,而是就某一个问题促进孩子的思考,通过亲子对话,加深孩子对问题的理解。有点类似于苏格拉底教学法,促进对话和思考是这一环节的重点。
以上是三个层次的阅读,大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三个层次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严格区分。只要阅读过程能够获得快乐就可以了。
-end-
如果不麻烦,如果喜欢,麻烦点下方红心,我需要您的支持,谢谢!
原创不易,转载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