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电子游戏也是游戏,孩子玩手机这件事,你怎么看?
作者:一木钉
1、
跟大家一样,我家两岁半的弟弟与五岁的哥哥都对手机爱不释手。弟弟对于手机还停留在看看视频的层面,哥哥几乎已经解锁了手机的全部功能,如果他认识的字足够多,已经可以无往不利了。
前段日子,我选择了一个中庸的办法:既不放任也不禁止,规定孩子每天玩游戏不能超过半小时。自我感觉这个办法看起来不偏颇、比较合情合理。
然而,“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越禁止越充满诱惑。
“半小时”制度执行了两个月后,儿子对游戏的热爱反而日益高涨,经常可怜巴巴地央求我给他延长时间。
规定时间反而增长了孩子的游戏兴趣,这与我最初的期待背道而驰。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呢?面对孩子,不得不软下来,反思自己,开动脑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对于电游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2、
电子游戏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和众多家长一样,我也是诸多担心,担心影响视力、影响学习、影响有规律的生活。
那么,电子游戏的本质是什么?其实仔细想想,在这个电子网络时代,电子游戏的本质就是游戏,跟我们小时候的跳皮筋、打球、下棋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游戏,因为游戏中有高度的互动,每一次操作都有及时的回应,难度的升级也刺激着孩子不断去挑战。游戏又与电视不同,游戏是一种互动,对孩子手脑的敏捷和反应都是一种锻炼。而电视则大多是灌输,孩子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被动地接受。
所以,对于电子产品,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需要分别来看。
关于电游,台湾一位研究脑神经科学的教授讲到一件事。上世纪90年代,台湾军方飞行员在新飞机试飞中频频出事故,事故调查中发现,飞行员注意范围狭窄、空间感觉能力差、应急处理能力不强是事故的主要原因。教授所在的研究所被委托进行相关研究,协助军方遴选适合的飞行员。研究所人员运用脑神经及心理测试手段,经过对许多候选人的多方面测试,最后帮助军方挑选出几位合适的飞行员,事实证明他们的挑选是非常成功的。
教授说事后他们对这些挑选出来的飞行员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爱好,玩电游,是电游高手。
3、
电游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只要适度,不成瘾,我们就没有必要防火防盗一样去防着孩子玩游戏,而就算孩子已成瘾,更应疏导而非限制。大多时候,孩子没有节制地玩游戏背后是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游戏只是一个减压工具。
正如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说过的:“一个孩子如果喜欢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有时会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觉得枯燥、不快或自卑。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玩游戏耽误了前途,那即使他生活在没有手机和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把他拉下水。我坚信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某些素质的缺失。”
4、
为了真正支持到孩子,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孩子玩游戏本身,而是孩子热爱游戏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需要改进的养育态度。
如果我们仍然想要孩子接触更多生活中的精彩,而不是局限于电子游戏,我们需要影响他而不是改造他。教育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更要从家长自身悄悄地开始。
1)、家长自己学会放下手机,发掘生活乐趣。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知不足者好学,学然后知不足。想要孩子更好,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如果我们自己都很难摆脱手机,就没有资格去要求孩子。改变,需从自身开始,手机依赖的背后往往是空虚、无所事事的表现。先解决自己的内心困境,管理自己,发展多种兴趣,充实起来。
2)、撤销游戏规则,让孩子放开了玩。
我在孩子玩游戏上制定了新的规则:撤销规则,让孩子尽情玩。没有规则并不是放任不管,放开的目的是让孩子有一个空间去尽情体验,以此消解对游戏的痴迷心态。
家长在这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规则的撤销一定会出现孩子肆无忌惮地试探。在这其中要始终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告诉孩子注意适当休息,便去放心做自己的事情就好。
当然,每个家长都应根据自身家庭状况作出不同程度的放手,每个家长才是自己孩子的养育专家。
3)、小心机诱惑孩子转移注意力。
放手的同时,我们需要动用一些小心机去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诱惑孩子对游戏之外的事情产生兴趣。比如,手工、阅读、户外活动。
这个过程需要是悄悄的、默默的,不要让孩子发觉你的真实目的。因为强制永远不如诱惑来的有用。
4)、提高陪伴质量,让孩子感受到其他乐趣。
提升陪伴的魅力,做个有心的父母。不限制他的游戏时间,但是在有限的陪伴交流中,要放下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当下,去关注、倾听孩子,与孩子专注地互动、游戏。
当一个孩子的内心充盈,不管是游戏还是其他,都将不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羁绊。
作者简介:一木钉,两个男孩的妈妈,亲子专栏签约作者。专注心理、教育写作,在文字中疗愈自己,惠及他人。个人公众号:一个木头钉子(coffee_f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