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络上又听了张学伟老师的一节展示课――《牛和鹅》,课堂实录如下:
一.谈话导入(学习语文的方法朗读和发现)1、 师板书: 牛和鹅(牛写小、鹅写大潦草)
2、生谈发现:牛写小端正、鹅字大,为什么?
3.师总结:牛用笔墨少,鹅用笔墨多
二、讲解课文
(一)鹅的声音词语
1.生读词语:吁吁哩哩,吭吭, 吭,吭
2.词语放句子里读
3. 引导读书方法(两段读法不同,第1段读出嘚瑟,第2段读出紧张)
4.师范读、引读。
5.齐读。
过渡:鹅的声音圈画出来,鹅的心理是什么?(小屁孩,离我远点.小屁孩,别跑)
(二)鹅动作的词语
1.读动作的词语
2.把词语放在句子里读(指名读)
3.师范读
4.齐读
5.抓住关键字“贴”。
6.指名换词“贴”换“靠”。
7.生演示。
师总结:“鹅”的声音、动作.
归纳出读书的方法一批注。板书:点 细节
(三)学习批注
1.师生读相关段落。
2.75页第3行一-76页. 分部分读。
3.生圈画鹅的动作“我”的想法,“鹅”的表现。
4.反馈交流
“鹅”的动作:跑 赶 张 咬 拉 啄.“瞧不起我”侧着眼睛,人的表现:脚也软了,书包掉了,鞋子脱了. 又哭又叫。
5.指名再次说“鹅”和“我”的表现
6.出示.鹅的表现“我”的表现。
7.在众多“鹅”的动作词语中有两个词语,发现“追”“赶”区别. (远近);“咬”和“啄”;“扑打”、“拉”和“拖” (越发嚣张)(人愈害怕》
8.板书:点 细节,线 联系(把点连接起来,就是线,点成线就有新的发现)
9.师范读相关段落
10.齐读
11.奎叔的表现。(找相关动词)
12.读牛相关段落(加入一个字在文段中出现多次,你就要注意了,有一个字每一行都有)找出“敢”
13.鹅在奎叔面前的表现,“我”在牛面前不一样。
14.出示“鹅”“牛”“奎”关系
15.出示师自做的诗:鹅兄人怕贴墙走,追赶咬拉吭吭吼。今朝奎叔一出手,神气大鹅变小丑。
(四)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听课感悟:
张老师这节课是,以朗读和发现为线,贯穿教学始终。在导入环节中,张老师以板书“牛”“鹅”字体不同导入。这一设计根据学生预习课文以及文本特点设计的。接着张老师让学生观察板书并发现。并概据出本文主要内容。张老师在讲本节课重要知识点时,不惜花费大量时间,采用层层递进方法、让学生学会了这一单元目标――批注的方法。他先让学生读关于“鹅”的叫声词语,接着把词语放句子中读。词语单独读和放在句子中读是两种不同感觉。师范读、引读读出“吭吭,吭,吭“不同。让生自然归纳出第1段读出“鹅”的得意之情。第2段读出紧张情绪(在教“鹅"动作词语时),并用圈画起来的方法,猜“鹅”的心理,而在教“鹅”动作词语时。张老师除了和第1段采用方法相同外,还有不同的是让生换词体验,让生演示动作 ,得出“我‘的心情。这时候,老师自然归纳出读书的方法――批注法。接着出示文中相关段落让生学习做批注,最后归纳出批注方法,点连成线就有新收获,过渡到文中几个相关人物的关系,并出示了一首自己写的诗做为结束。整节课有读、有说,既注重读的训练,也不忘语文知识的渗透。张老师站位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点都掌握了。一节课用时49分多。按照正常一节课40分钟计算,超了十几分钟,我在想如果每一个环节张老师用师示范,生交流合作完成,是不是会节约点时间?当然这也是我的一点点不成熟看法。还望张老师不要放在心上。
【菊言菊语】听《牛和鹅》展示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