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学开山之作 读它!

作者: 打篮球的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20-03-11 12:35 被阅读0次

今日推荐好书—《乌合之众》

值得一提的是,首页一句对作者的评价“勒庞在书中以预言家般的洞察力,成功描述了此后一百多年间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众多民主革命等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用震惊一词来形容我当时的心理不为过,1895年即出版,120余年仍经久不衰,这样共性的群体心理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

整本书像是一个社会调查,作者通过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其中有许多观点在阅读过程中都能引发自己回忆往事。

那什么是群体呢?作者说:通常意义来理解群体指的是一群个人聚集在一起。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群体,在一定条件下组成群体的个人才会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与群体中的个人的具体特点是不同的。聚集成一个群体的人,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会向着一个群体的方向发展,他们会有一个相同的指向,而且处于群体中,他们的自觉性、个性消失了。群体形成的原因由于群体间的暗示、行为受本能支配、群体易于无畏也易于犯罪。

看到这里突然想到一项研究结果“人事唯一能够接受暗示的动物”,尤其是以下这段话的内容引发我一系列的回忆:“群体中个人表现出来的特点:无意识人格的强势,有意识人格的消失,通过暗示和相互传染的作用,人的思想和感情会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展,并且会立刻将这种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

讲故事时间到:

回想起小时候在市体校训练时的一个小故事,至今想来仍觉好笑,的确就如这句话所说,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下,感情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如果没记错,那应该是7年前还是高中生时的发生事了,一件极小的事让当时我们那个小群体集体面对在队唯一一次请家长的局面,当爸爸听到教练突然叫他来学校时惊愕的语气,那话外之音仿佛在说我这么乖巧的女儿究竟犯了多大的事,这么着急要他立刻、马上放下工作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当我带着哭腔在电话里告知他原因时,爸爸笑了,安慰我说,“没事的,这又不是什么大事”。我心想这事还不大??爸 你心还挺大的…从来没见教练发这么大火,就算平时训练、比赛表现不好她也从不会这样。无奈,我只能带着内疚和委屈让爸爸赶紧从单位请假,来参加集体家长会。

事件起因,在校封闭式训练,为备赛我们年龄组这拨人将近两个月没回家,周六上午训练完,即将迎来一个美丽的周日,教练通知小年龄组队员下午放假回家,我们留校训练,收到通知当然十分失落,一个个垂头丧气,仿佛已经听到房门外她们行李箱滚轮的声音和下午继续在闷热的球场拼命奔跑的身形。更真实的声音是听到窃窃私语说为什么我们不放假,凭什么?!教练就是喜欢小队员!

气氛压抑了许久,突然有一个声坚定且气愤的声音“为什么我们不放假,我们现在集体去借手机跟教练请假去吧,就说太久没回家,我们也要回去”一开始众人自然是迟疑的,但慢慢这种声音越来越强烈,于是一群人集体行动,拿到手机后跑到球馆门前,一群人风风火火,是要干件大事的节奏,之后商量到底是谁打这个电话,许久之后一致同意猜拳,最后输的那个打!又是漫长且煎熬的过程,当我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中胜出时,坦白说内心十分庆幸,一下子松了一口气。胜负已定,电话拨通前我们甚至还商量了说辞,是集体一起说还是一个人说,打电话的地点在哪;最终选择一起说,地点在球场中央,(至于为什么选择在球场中央我也不记得了,可能是种仪式感?)嘟声后,一声不那么齐的像口号般的话向响彻空旷的球馆,然后就开始了请家长事件…先是涉事一干人等到助教房间“谈心”,一下子我们的行为上升到的“集体罢训”的层次。

没有这样的谈心,甚至觉得自己的行为只是跟随集体表达真实想法罢了,一开始有种混水摸鱼的感觉,想着反正我也只是羊群中的一只羊,跟着做就行,事成,能放假休息,不成,就认了呗…反正本来也要继续训练。到后来群体声音越发强烈,那种对我们不公的委屈感受和教练就喜欢小队员的想法在群体蔓延,完全不考虑是否有更优的方法处理这件事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也许是年轻惹得祸?)果然就如书中所说群体的情感特征有急躁、冲动和易变;易受暗示和轻信、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等特点;群体中的个体有“法不责众”的意识等。

书中还有许多通过例子所阐述的观点都有据可循,比如:能够被人类支配的所有力量中,最为惊人的便是信仰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具有了信仰,那么这个人无疑就强大了十倍。但有些观点在思考后对其保留意见,比如:“理性对群体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人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够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一开始我完全持批判的角度看待这段话,我们从小接受教育不就是为了人类更加文明、道德吗?但细想教育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并不是驱人向好的教育才是教育,“能够找到社会主义者的地方,正是教室;为拉丁民族走向衰败铺平道路的,也是教室。”这让我意识到我的观念僵化,重新开始思考我的思维是否过于局限,审视固有观念,积极开放思想和思维是现在需要刻意练习的。

这本书让我对群体有了思考,人总有在群体中的时刻,在群体中也需要努力坚定独立的自我,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加入群体还是坚持自己都需要自己决定。

经典语句分享:

对历史而言,个人命运可能隐藏在很小的一个小数点里,但对个人而言,却是百分之一百的人生。

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所谓的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相关文章

  • 群体心理学开山之作 读它!

    今日推荐好书—《乌合之众》 值得一提的是,首页一句对作者的评价“勒庞在书中以预言家般的洞察力,成功描述了此后一百多...

  • 节约时间,10分钟看完[法]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第一、二

    简介: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跨越政治、经济、管理的心理学经典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性特征 心理学中“群体”:...

  • 随笔1:互联网中的我们如何变得肤浅

    网络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作为“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乌合之众》,使阅读者在看穿了群体情绪的真相后会在群体活动中保...

  • 由《乌合之众》联想到的币圈生存法则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出版于1895年,至今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再版将近30次。书中对群体的心理特...

  • 读书笔记之「乌合之众」

    这本书被誉为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一共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作者在这本书中讲述了,群体为什么会出现,...

  • 《乌合之众》——群体?

    《乌合之众》被誉为群体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读书活动的群里,当时...

  • 【读有所悟】独处,灵魂上的独立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细致解读了大众心态,让读者得以对群体心理...

  •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法国人,医学博士。1895年完成出版。 这本书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被奉为社会心理学的...

  • 乌合之众

    近期,思绪太乱,逼得自己读书静心,并难得地读到一本好书《乌合之众》 这本书被誉为“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对于很多...

  • 揭秘领导与普通员工的区别

    乌合之众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895年,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他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作。这本书剖析了群体的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群体心理学开山之作 读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gq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