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道美食,是我们当地特有的,俗称“卷卷”,一种面皮卷卷上菜馅儿,卷成长条状的食品。
卷卷在正月二十吃的,意思是吃过这道食物,春节就结束了,可以开始各自的营生了。这也是农耕文明的遗留。
记得小时候,每年过了正月十五,母亲就开始张罗做卷卷了。先准备做馅的菜:豆芽、莲藕、豆腐、菲黄、猪肉。豆芽是母亲自己泡发的,将洗净的黄豆放入盆子里,倒进水,用笼布盖好,放在温热的灶台边,每天换一次水。大概三四天,长到一寸来长,豆芽就发好了,然后焯熟。莲藕洗净切丝,焯熟;白豆腐切片炸成油豆腐,再切成丝;猪肉丝炒熟;菲黄切成段。把这几样菜混在一起拌匀,放入调盐、五香粉等调味料,再淋上香油,菜馅就做好了。
每年母亲都会拿出家里最大的白底红花的大搪瓷盆子,做上尖尖的一大盆。看一眼,闻一闻,已垂涎欲滴了。
摊面皮有点难,颇费工夫。先化面汤。母亲会将上好的面粉倒入面盆,一点点加入凉水化成稀糊状,然后用大铜勺子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直到均匀、细腻,无一点颗粒,这样摊出来的面皮才轻薄、有韧劲,包的时候不容易散料。
然后大铁鏊子上火,淋上油,用胡萝卜底子擦均匀,锅热就将面汤倒入铁鏊子里,两手抓炳旋转,使面汤均匀充满成圆形,面皮不漏、不起泡。几分钟后面汤凝结、成型,薄薄的一张卷卷皮就做好了,从中间一切为二。
将半张卷卷皮放平在面板上,半圆形朝下,把适当菜料成条状码放在面皮中间,然后两边向上折好,然后由下向上卷起,一条卷卷就做好,整齐地码放在面拍上。
一边摊皮儿一边包着,不一会儿就包出几座小山。除了自己家人享用,还要送给亲戚朋友尝尝,所以母亲每年 都会做很多。我家的卷卷特别好吃,因为用料好、调味好,母亲做得精心,觉得比别人家的好吃。
吃的时候,在大铁鏊子上煎一下,我家的大铁鏊子一次可以放上七八条,鏊底抹油,卷卷上面也抹上一层油,来回翻转,直到两面金黄。吃的时候,蘸点蒜醋,啊,热乎乎、外焦里香的卷卷,真是人间美味。
因为工序复杂,用料多,费工夫,这种食物一般都是过年时才做上一次。现在生活好了,可以随时做随时吃。二姐和弟媳在帮厨时学会了,母亲过世十年了,年年我仍会吃到正宗可口的卷卷。去年时一时兴起,在二姐指导下也学会了摊卷卷。但是因为不熟练,今年也想做,没有二姐在身边,就是不敢下手,磨磨蹭蹭的,最后还是她俩送来了卷卷。
随着新厨具的普及,摊面皮不再生火烧大灶了,也不用粗笨的大铁鏊子了,用的是电饼秤、洋式平底锅,摊好的卷卷样子还是那个样子,味道还是那个味道,又感觉哪里不一样。
也许是一种母亲的味道吧,一缕烟火气,几分辛劳,浸润了绵密的亲情。
母亲摊的卷卷,滋养了我舌尖上的味蕾,那焦焦黄黄、一切两段,蘸上醋汁,狼吞虎咽的情景也渗入骨髄,留存在记忆深处,让我永远齿颊留香、久久回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