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都被教育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记得小时候的一篇作文题目吗?长大了,你想成为什么人?当时,全班的同学们绞尽脑汁地想着一些光鲜体面的职业。比如:科学家、画家、作家、医生、老师……
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睛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发挥着小脑袋所能想到的自己将来最崇拜和最憧憬的那类人。而我,也没能免俗。
当时,我最想成为的是画家。小孩子就是喜欢什么,就毫不避讳地展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喜欢做生意,想要挣钱的,就说想当企业家。喜欢画画的,就说想当画家。喜欢救死扶伤的,就说想当医生……
现在回过头来,忆起儿时的梦想,心中的那份热爱还是未曾被时间遗忘。
只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丰富,我逐渐少了幼时的天真,多了些成人的理智。
但同时,少年不知愁滋味。长大后,当许多社会责任和必须扮演的角色加诸于身时,也曾感到迷惘、不知所措。甚至在自己刚成为母亲不到一年,就被抑郁情绪所笼罩,生活和工作也因此停滞不前。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工作、婚姻、生活、家庭等等大大小小的琐事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内心的谴责声不断将自我淹没。可能是从小到大,被鼓励得太少。当自己独自面对成人世界的风暴,内心没有足够支撑自己的信念去战胜一切困难时,那种心如死灰般的落寞和沉寂快要把我逼疯了。
我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向心理咨询师求救。
在心理咨询中,我将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倾泻而出。我的苦闷、伤心、委屈也逐渐释放出来。在心理咨询师的共情陪伴之下,我的负面情绪终于被理解,也逐渐开始接纳了自己。
当做完最后一次的心理咨询时,我的情绪明显的已经好转了很多。
同时,在几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也看出了我的心思。我也毫不掩饰的用略带坚定的口气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其实,我一直很羡慕作家,他们一起组织写作沙龙,一起谈古论今,一起交流写作或创作灵感,那一种文化交流的氛围我也想拥有,所以,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作家……”咨询师听罢,立即对我投来一种表示理解和欣赏的表情。
可能,现实生活中,受限于环境的种种因素。我找不到真正与自己同频共振的人——那种也想通过读书和写作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人。所以我也就在一直憋屈和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感受。直到,情绪终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溃败不堪……
辛运的是,咨询师也从小喜欢读书,且读书是她贯穿半生的爱好。同时她还坚持写读书笔记。这一点让我觉得她不仅是我的心理咨询师,更多了一层同频人的关系。
最后在即将离开咨询室时,咨询师告诉我,自己有时间也会组织读书会。她用温柔的口气轻声对我说“露露,我也很喜欢读书,虽然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自己很少向来访者提供其他的社会资源,但是,我愿意提供自己的这些资源来让你感觉更好一些。毕竟,你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的资源和同频共振的人。”
在那一刻,我和心理咨询师除了是来访者与被访者的关系,我想,更多的是多了一份志趣相投的朋友般的亲近之感。我也亲切地叫她为“宋老师”。这个虽然比我年长十多岁的老师,在我面前却没有一点咨询师和老师的架子,那么的和蔼可亲,对我又是那么的温柔以待。
因此,慢慢的,我开始在心里把她当做一个朋友来对待。那种心心相惜的朋友。
大概两个月之后,宋老师在一个名叫“青山茶室”的茶艺宴会馆举行了一场读书会。来者都是一些喜欢看书,不断自我探索的人。虽然年龄都比我要年长许多。但是大家都是十分和蔼可亲的人。
犹记当时,我们一起共读的一本书叫做《论语的故事》,是一位日本的作家所写的。宋老师作为主持人,让我们摘取了其中一章来一起共读。我们每人读一句话,读完以后,然后每人选取其中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来解读,发表自己的读书感悟。
一边,茶室的老板娘作为宋老师的朋友,亲自用山泉水和玻璃器具为我们煮茶,一边喝着绵柔回甘的红茶,品读着我们耳熟能详的儒家经典。不觉间,两个半小时,就这样很快过去了……
原来,读书,特别是一群人共读。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而把自己所读所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亦是让我觉得是人间一大幸事!
自那以后,每每工作中、生活中遇到让自己无法避免的困难与挫折,我总会通过读书或者写作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与委屈……
我,也变得越来越勇敢和坚强!
渐渐地,我的内心开始有一股力量在为自己呐喊着,这种日益增强的信念,不知不觉间,仿佛成为了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
这不禁让我再次想起了三毛,那关于梦想的诗一般的句子——“人的一生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读书写作就是我的梦想,就是我坚强的理由。而至于最后,成不成为作家,也不是最重要的了……
当心灵找到停靠的港湾,找到人世间的栖息之地。就算流浪到天涯海角、世纪荒芜的尽头,也可在心中永唱:
My heart will go o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