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觉得读书是一件比较私人化的事,每个人都会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捧着一本书,或者翻着电子书,这都是自己的事,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4099597/93e9ca7c134b222c.jpg)
原本,觉得自己读的书也还算多,却发现,大多是无效的。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就算一本书的结束,就可以说一句,“我读完一本书了。”其实不然。我只是把它翻完了而已,我还是那样的无知,它的深刻之处,没有琢磨,它的疑难之地,不会深究,只是很简单的,看完了,在大脑皮层留下浅浅印象,在时间的流逝下,所谓感触,也只是留下模糊的影子,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感觉,其余的更是泛泛而谈,不知湮没在哪个角落。
后来,看了很多人的文章,方法,想法,才知道,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怎么阅读,怎么记录,也都是有讲究的。自此,告别懒惰之心,把所谓思考,所谓感想,一字一句,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理解。
周五晚的读书分享会,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时间不长,内容不多,但却足以惊艳到我。
首先是,见多识广院的美女院长,清越温柔的声音,让我在享受中,一句一句的聆听着她的分享。她就这样慢慢的分享着这本书,分享着她的看法,宛若才女般,把其中精彩之处,娓娓道来。
其次是,她所分享的内容也给我一些关于读书的看法。
她先是介绍了龙应台和安德烈两人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背景。这对我有所启发,以前看书的我类似粗糙莽撞,拿起本书,就开始看,开始一页一页往后翻,其实很多书,需要回归到她所描述的大背景之下,才可以更好的理解,自己也会有更深的思考,而不是看到什么,就紧靠自己浅薄的知识来勾勒,那样只会有所偏差而影响阅读与理解。
美女院长着重介绍了两封信,这与她的自身经历有所相关,所以她对于这本书的着重点,在于安德烈,安德烈的付出与迁就。而有些读者,关注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些看到的是他们之间浓厚的亲情。
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这件事,本就无所谓是非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与理解,在看到在直播间里,大家热烈的探讨着自己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我觉得很,温暖。是的,就是温暖。终于不再是一个人孤独的读着一本书,孤独的思考着,有人赞同,有人反驳,各有各的说法,每个人都是如此独特,如此热闹而温暖。
最后的提问时间,大家对于美女院长的经历很感兴趣,也大致讲了一下,她在国外生活的一些经历,也正是因为她的经历,才会对于安德烈,这一人物,他的思想,他的行为,都有着比较独特的理解,用她的原话来说,就是,感同身受。她也是曾在少年时期,到达异国他乡,所以对于其中所描述的一些事所表达的一些观点,都特别能理解,以及有所感触。
如果说,《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父母与子女间无言的感动,那么这次的分享会,则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温暖。
偌大的世界,我们在一起读书,在一起分享,真好。
期待下一周的分享会,等待下一次的感动与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