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化觉醒专栏想法
评脉中国人的礼-2017文化觉醒元年13

评脉中国人的礼-2017文化觉醒元年13

作者: 信义书斋 | 来源:发表于2017-08-03 08:35 被阅读26次

    1

    “礼” 的历史脉络

    “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

    我们说的封建礼数的“礼”有着作为政治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强调的是“名位”。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

    在“礼”两个方面的属性中,等级制度为“礼”的本质。而伦理道德方面的属性则为等级制度的外在显现。封建礼数实际上是通过向人们灌注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把这些外在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变为人的内在需求,去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把人们变为统治阶梯的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封建礼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不二法门。

    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2

    礼尚往来

    讲到“礼”,绕不过去的当属“礼尚往来”了。总的来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大多数人都爱讲个礼尚往来,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嘛!谁谁有困难了会主动向亲朋好友求助,而亲朋好友也乐意帮忙,而下次对方有困难了你也会竭尽所能给以帮助,比如:今晚家里饭没做够,跑你家借点,改天你家开了一家杂货店,我正好有相关需求,就在你那买了,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感情就在这些日常的互帮互助的小事中培养起来了,这也使得我们的社会变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靠着它维系着自身的正常发展,好事一件嘛本来!然而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这种纯粹的“人情往来”却慢慢变味了,以致于有人发出感慨:这社会真他妈的现实、我就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也有人给支招:不要去做熟人的生意、能用钱解决的事千万别用关系等等,结果引来一大波人的共鸣、点赞。何以至此呢?

    大千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让人与人之间有了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情”关系。人生的亲情、友情、爱情、网情,让人围绕着“情”字转。然而,在情字的围绕中,在人情的圈子里,有些人把这些人生的“真情”当成“人情关系”交易的砝码了。

    交易,听起来好象是做买卖。说到交易,什么是交易?交易也叫买卖。就是买卖双方对某一样产品或商业信息进行磋商谈判的一单生意。买卖,就涉及钱与物的交换。我们去市场购物,一手交钱,一手付货,这是正常交易的一种。花钱买所需,也是正常生活的必须。这一点告诉人们的是:交易是指双方以货币为媒介的价值的交换。它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物物交换不能算在交易内。而现在的现实社会,不用钱也可以做交易了。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更大的利益,多少人可以不惜一切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

    交易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不过许多时候交易不仅仅是用钱来衡量的。用情用心用人都是交易的对象。如果你一定要把交易的范围扩大,那交易的对象就可能是一切。当今非常现实的社会,人与人,事与事都是交易。黑暗的腐败里,权利和金钱,美女就是他(她)们攀爬的交易;毒枭贩子的手中,丰厚的利润是他(她)们的交易;娱乐圈中,为了一夜成名,用自己的身体开路说话,作为他(她)们暗箱操作的交易……

    在我的小店旁边有一个水果店,小老板没事的时候经常网上打扑克。有一天,跟他闲聊的时候他说:“今天玩扑克的时候,我的上家是要输的牌,我把他放了。第二把,他却没有给我方便,真是的。”我说:“一个玩,至于么!你给人家一张,人家就得给你啊!你这不是直接向人家要了么,多没劲啊!”说到这里,来顾客了,我便进屋了。忙了一阵儿后,我就坐在这里敲打这篇文字,真的感觉交易从大到小不处不在。你给人家如何了,人家就得给你如何,一个玩,值得吗?交易不成,还埋怨对方。真是说不明白现在的人到底是怎么了?

    《礼记·曲礼上》上写道;“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圣贤所说的“礼尚往来”。很浅显的道理:你给别人搭礼,那么轮到自己,则别人也会给你来捧场。我的博客中有许多博友来关注,同时我也会回访一些朋友。经常有博友发来信息说:“你的文章已被某某圈子加为精华”等类似的信息。时间久了,朋友多了,也有博友说:“哎,老朋友,你的博文在我的圈子里都加精了,能否把我的博文也在你的圈子里加精呢?”看到这样的信息,我感觉很无奈。因为我根本没有精力把我的博客圈子里的文章去加精,就是我自己的文章在其他圈子里加精,我都没有去看。而且博客里的文章精与不精又有什么异样呢?也许是我太固执了,太没有人情味了,最起码的“礼尚往来”的礼节都没有。而且如此的“礼尚往来”不需要金钱做砝码,没有利益的跟随,只是一种精神层面上满足,但我真的感觉没有意义和意思。

    经常上网,在网络中看到过英才调查,共调查了70位企业家,在回答“您最看重哪种性质的组织或者聚会”的问题时,有62%的企业家选择了“看重与经济利益有关的聚会”。这说明,现在的“人情”交往更看重的是交往后面的“利益”二字。英才调查如此,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同学聚会也是如此。参加过多少次同学聚会,许多的聚会,变成了最真实的交易。有的同学在卫生局工作,有的同学在医院工作,有的同学是教师,有的同学在做生意……之后同学间彼此会说“有事找我去啊!”彼此留下电话,常联系。久而久之,没有能力的同学就再也不会出现在同学会上了。因为,他身上没有什么利益可取了,与索取不到利益的人自然也就没有交易的存在了。

    无限的交易中,感觉到的是现在社会无处不在交易,当对方不想与其交易的时候,其就会说“我都给你怎么怎么样了,你连个什么什么都没给我”之类的话。这样的事情的发生,明摆着就是公开向对方索要。诸多类似的事情,让我想起了记不得是谁说的话了,是这样说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都是这样的。”也许这些话有些过分,但细想确实很有道理。从大到小的诸多事实,让人看到了交易的无处不在,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这些交易的存在,让我记起电视剧《平淡的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人与人,事与事,都是交易!”最初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这样的话是作者什么的心情写下这样的呢?是作者经历了人生的历练,感受了人世间的百态?还是看到了黑暗和正义的较量?仰或是为讴歌一个主旋律发出的感慨呢?后来,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再回味这句话时,感觉和感悟到了这句话的真实。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情的话,人人就都变成了木偶。然而真的把“情”亵渎了,那真的是玷污了神圣的“情”字。按照孔老夫子的三讳精神,可以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社会的好处是充满人情味,大家你关心我,我体谅你;你给我方便,我给你照顾,共同组成一个十分温暖的大家庭。然而,揭开人情社会的人情面纱,就会发现:人情的实质其实就是利益交换。无论是大方面的权钱交易,还是色情交易,亦或是现实生活中为了蝇头小利的利益,以及另外一种网络中的精神上满足的虚荣追求。在飞速发达的网络里,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也屡见不鲜。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为了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费尽心机做着各种各样的交易。玩扑克的,写文字的,人为制造博客点击率的……

    交易是人之间的心理游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管下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明显的或潜在的基于某种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的交易标的。人情或者说人情交易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大的潜规则。人情发挥作用的规则是:人情是在无数次的亏欠与偿还中不断加深和延续。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很浓的“人情”情结。中国人的“人情”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这可以从中国文化对人的定义中看出。在中国文化中“人”通“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仁者,人也”。而“仁”字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也就是说,只有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才能定义对方。这个二人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仁”通“人”,那么今天的“人情”又通什么呢?我找不到答案,只能解释为“人情”是一种交易。人情交易的实质就是,让对方觉得欠了你的人情,当你有求于他时,自然要考虑给你相应的回报。也许这是善良的人对“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理解吧!中国传统的“报恩”情结,成为中国式人情另一项沉重的成本。

    人情的交易,社会皆有。中国有,美国有,其它国家也一样有。只要某种资源稀有,人情交易就会存在。但是在中国,人情交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匮乏性问题,而是普遍性的结构性问题,自古皆然,而今愈来愈烈。人情交易的交易成本非常的大。一次人情能换多少金钱?谁也说不清。“人情化”交易,无论是利益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为了一个“人情”关系网的编织,去完成一个个“人情”和合的交易,真的很辛苦很累,有时候也很无奈。“情”字被刀血淋淋地解剖开,你或许会恍然大悟,原来“情”字在表面温和的面纱下会隐藏如此之多的玄机。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们挣扎在物质漩涡四伏的海洋深处,与“礼尚往来”的真谛,渐行渐远。“礼尚往来”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只是人生俯仰、众多应酬中的一个角落,但践行起来却很不容易。“礼尚往来”的古训并非着眼于“礼”,而是“尚”!只有当我们拥有了高尚的品质,崇高的人格,纯洁的心灵,我们才有资格提起“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该更应该是现实中的你我自身应该具备的人品品质。

    3

    如何做个有礼的人

    当人们提到一个“谦恭有礼”的人时,“君子”这样的形象大概会最先被联想到,而事实上“温”、“良”、“恭”、“俭”、“让”也正是奉行君子之道的孔子所提倡的五种美德。谦逊和恭敬作为一个人品德最先展现出来的外在表现,其实是自律和坚定意志贯彻“信条”的结果,而这些信条,就是孔子所希望复兴的“礼”。

    作为“谦”的动机,我想先说说这个“礼”。在当今社会来看,虽然孔子奉行之“礼”有许多已经不符合当今的道德价值,但我们应当看到,在自律的恪守一定的“信条”对人的品质的塑造作用。我们不可能严格的去执行“周礼”,但至少能做到“有原则”。而在当今的社会,哪些是原则?很简单,不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吃肉包是原则,不野蛮的过马路是原则,不在公共场合脱鞋抠脚也是原则,而这些看似最基本最简单的原则,被破坏的场面却是随处可见。所以我们需要问的是,在当今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原则的缺失?

    记得我小时候,坐在奶奶跟前看着她织衣服的时候,奶奶就常跟我说去别人家时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吃东西时应该是什么举止;而到了大学的时候,因为近距离的共同生活,我们也能够很快的分辨出一个人的“教养”如何,这,就是“教育”这个方面的作用。只是可惜的是,教育对于形成“礼”的作用是很难逆转的,一旦成年人形成了既有的行为习惯和考虑事情的方式,很难再通过新的教育去调整,所以要培养有“礼”的中国人,从小的教育至关重要。另外,与其他知识和习惯不同的是,我认为对于“礼”的养成,家庭教育所占的作用要远远凌驾于学校,所以唤起家长们对“礼”教的重视对于建设一个文明礼让的社会至关重要。

    但说到这里,将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家长们自身欠缺应有的原则和素质,对子女的教育有所缺失,接着子女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没有养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接下去他们的子女又掉入新的恶性循环,这样的话是不是就无能为力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培养礼让风气和文明行为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约束”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涉及 “暴力声望”与“冒犯人的成本”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以暴力、不宽恕而出名时,别人便不敢轻易冒犯他。作为解释,则是因为人们的潜意识里会做出“冒犯这个人成本如何”的权衡,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美国的南方人以其性格和作风被北方人认为“彪悍”,“不好惹”,所以人们在南方对他人产生的冒犯行为都会被谨慎的避免,从这个理论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中国,大家好像都“很好惹”,你插别人的队,当着烈日下打扫的清洁工的面丢垃圾,随意停车占住其他人的通道,别人好像也“不能对你这么样”,这就是我想说的“冒犯人的成本”问题。这个成本在当今的中国是相当低的,人们没有顾忌时,就不会去克制自己的行为,而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从舆论和法规上给一些不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人形成威慑,我们预期的结果是:当你在一辆明确规定禁止饮食的公共汽车上大吃特吃时,也许就要顾虑到周围众人的谴责和愤怒的目光,而这,就无形中提升了你的不文明行为冒犯他人时的“成本”,从而形成约束。

    接下来该说说“谦恭”了,有人说: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地融会到一起。确实,要时刻做到谦恭,在心境和素质上需要有一定的调和,古有王莽谦恭之典故:外戚家族王氏当时权倾朝野,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任大司马,地位显贵。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这样的名声使他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还有许多例子都告诉我们,谦逊和恭敬的态度对于自己形象与名声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虽然不遵守严格的“周礼”,但也可以“现代君子”为信条,尽量的修身养性,多阅读,多了解,特别是多去体会“人文精神”,懂得关怀,这样,便能够在动机上支撑自己,为自己塑造一个谦逊和恭敬的态度,也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这一两年来,社会上似乎流行着一股“拜金”的风潮,人们也越来越不以礼相待,每天打开新闻,都会看到一些令人摇头的消息,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作为一个山灵水秀的中国之民,拥有着一位在世界各地都有学生的“君子之道”的奉行者—孔子,中国曾经也是个君子之国,流传着许多优良的品德,我们难道不应该制止当今的这种堕落吗?我倡议,每一位中国人从今以后,找到自己的“信条”,恪守准则,谦逊的待人处事,重塑社会的良好风气。

    素材来源:综合网络

    延伸阅读:中国人的礼仪之邦为什么徒有虚名?(许锡良)

    中国是礼仪之邦的说法由来已久,而且这个礼仪之邦据说还是孔子开创的。据说中国的礼仪之邦,是因为近百年的革命,特别是“文革”破四旧给破坏了。这种说法应该有一定的根据的,因为暴力始终是与礼仪是格不格不入的,革命之后即使仍然保留着礼仪,也是从商业社会传入的商业文明里的礼仪。然而,如果仔细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孔子的礼仪其实并不同于今天的礼仪,今天的礼仪,其实是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独立、自由、礼貌以及对对方人格尊重的基础上的,而孔子的礼仪其实是用于祭祀与婚庆之用,而且是用来标明身份等级与讲究排场的,用于标明上下尊卑的秩序。在这个时候,礼仪其实就只是明人伦等级的标志而已,有如古人在自家的门上标出门当,那只是身份级别与家庭地位的标志。

    这样一套礼仪制度,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由平等,那一套东西自然而然就不再适合。

    有什么性质的社会就会有什么礼仪。比如中国的传统礼仪有:作揖、鞠躬、跪拜、磕头甚至殉葬等等,甚至在孔子时代,用活人殉葬就是最大的礼仪。否则孔子不会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对有人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如此恨之入骨。然而,中国古代礼仪虽多,但是具体选择哪种,主要是看对象是哪个身份级别的人物,在这种礼仪中,一看就知道谁尊,谁贵,谁贱。而商业文明的礼仪主要是以平等自由,互相尊重为主要内容,表示亲近、友爱与尊重的。因此,商业文明发展出来的礼仪就主要有:握手、拥抱、亲吻、招手、问好等等。显然这样的过程不能够分出彼此的高低贵贱,只能够表示亲近与友爱。

    可见,中国传统的礼仪,即使不产生革命,只要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转向现代商业文明的过程,都是要衰弱下去的。因此,中国传统的礼仪衰微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传统农业社会转化到市场经济、商业文明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中国能够像日本那样真心诚意地学习外来文化,那么,传统礼仪衰落的同时,现代礼仪能够及时填补空白,那也仍然不失为一个礼仪之邦。但是,中国在接受外来的商业文明的时候,并没有像日本那样虚心、真诚与彻底,而是一方面学习点外来的技术等皮毛,一方面死抱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价值观不放。也就是一百多年来,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一套,在价值观与相关制度方面仍然是强烈的中国特色。因此,礼仪上的空白与缺失也就在所难免。因此,现在的中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传统的礼仪因不适合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几乎完全丢失了,而外来的现代礼仪又不肯学。礼仪之邦无礼仪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礼仪的后面起支撑作用的是人们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中国儒家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的,那些礼仪与道德观念,只有在熟人圈子里才能够起点有限的作用。而且,因为建立在与人与人之间等级关系以及互相依附的基础上,讲究的是三六九等,因此,中国的礼仪其实只是单向的,而不是互相的,是确定身份等级的一种方式。只是在下者向上施礼,而在上者安然接受,而无需有所表示。一旦这样的人际关系不存在了,人们进入商业文明,而且必须接触大量的陌生人,要跳出熟人圈子的时候,中国的伦理道德就出现了不适应症。传统的礼仪也就不再起作用了。

    商业文明的道德与礼仪,都是建立在平等、自由与利他的基础上的。商业之目的在于交易,而交易就是实现每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而在商业文明中,自己利益最大化,必然要想办法满足于他人的需求,才能够将自己的产品卖出,将产品转变成货币,从而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交易的最大原则是赢利,而最大的规则就是平等与自由。我的产品我作主,然而我的产品能否实现利润却必须考虑市场的需求,也就是他人的需要。因此商业道德天然就是讲诚信,讲自由,讲平等的。自由,就是买卖自由,平等就是交易平等,任何强买强卖都是对市场规则的破坏。在交易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主要是陌生人的关系。这种在陌生人之中讲诚信的道德要求,是建立在人性、人权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密切结合上。是利他与利已的完美结合。所以,在商业文明里,一个善于服务他人,有公益之心,同时又有服务本领的人才能够获得利益,才能够得到幸福。在商业文明里,顾客就是上帝。学生在学校就受到真正的服务意识教育。服务他人就是自己的立足于社会之本。美国学校考察学生成绩,很大的一项就是服务社会的意识与服务的本领。没有这一点,成绩再好,也不会被名牌大学录取。

    但是,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里,儒家文化主讲究上下尊卑的。连礼仪也是用来服务于这种上下尊卑的价值观的。在这种礼仪的后面,是大家努力争当人上人,出人头地,取得高于他人的身份地位,然后相应取得一种剥夺与侮辱他人的资格。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欺负与被欺负,凌辱与被凌辱,压迫与被压迫,就是人际的常态。所以,在中国即使还在幼儿园里,父母们对孩子的关注不是要求孩子为他人服务,而是如何防止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在成年世界,欺负与被人欺负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所谓的礼仪,也只是巩固与强化这种上下尊卑的秩序之用的工具。通过这种礼仪,让在上者耀武扬威、趾高气扬;让在下者卑躬屈膝、奴颜婢膝。在这种社会里,一旦跳出了血缘关系与熟人圈子,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十分冷漠,严重缺乏诚信。在传统的农业文明里,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非常单一落后,社交范围非常小的情况下,这是可能实现的生存方式。然而,在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同于过去的传统农业社会,而是进入到市场经济与商业文明里。然而,经济上部分进入商业文明与政治上的传统等级专制,使得中国社会进退维谷,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礼仪制度因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得不被人们丢弃,同时,经济上的商业文明与政治上的传统农业文明,又使得中国不能够完全开放,不能够接受商业文明的礼仪与道德,因此,中国既出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礼仪真空,又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道德真空。

    有一些人误解了韩国与日本人的礼仪,说韩国与日本保持了中国儒家的礼仪制度与道德文明,说要找中国的儒家要到日本与韩国去,因为他们才最好地保留了中国的传统。这是一种非常大的误解。其实,韩国与日本的礼仪以及道德,早已经与中国儒家没有什么关系了。也许在某些具体的礼仪方式上还保留了一些细节,但是,其实内涵早已经发生了变化。韩国与日本,人与人见面,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没有跪拜磕头这样的礼仪,而是见面握手、拥抱这些西洋文明传入的礼仪。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彬彬有礼,那不是因为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而是全面接受了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以及自由的价值观。是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日常生活理念,都接受平等、自由、人性化这样的道德伦理。因为这样的价值观,才需要表示互相尊重,通过礼仪,表示平等的友爱与尊重。混淆这些观念,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似是而非的。这是多年来迷惑了无数中国人的一个难题,其实说透了就是商业文明还是农业文明的问题而已。(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脉中国人的礼-2017文化觉醒元年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pu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