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宋词。一直觉得,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优雅与美丽。那其中淡淡的忧伤、浅浅的情思,都无法不令人着迷。
喜欢在每一个安静的夜晚,手持一卷,细细品读,感受着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美好;亦或在每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吟一阙韵味悠长的词句,顿觉唇齿留香,油然而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快感。
敬仰叶嘉莹先生。她一生致力于诗词教育工作,虽年近百岁,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们诠释诗词之美。她是穿裙子的士,是风雅的先生;她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在诗词传播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由这样一位大家,讲解我所喜欢的宋词,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翻开《北宋名家词选讲》,顿时有全身心沦陷的感觉,读完一遍,感觉不过瘾,立马又进行了二刷。
叶嘉莹先生选择了北宋时期几位有代表性的词人,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性格特点进行解说,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感受着词人们的喜怒哀乐,感受隐藏在词中的脉动。
首先,来看一下北宋初期的晏殊。他小时候是个天才儿童,长大后在仕途上的经历也是无惊无险,太平宰相一枚。由此,在词作方面,表现为一种可贵的理性,作品最是“珠圆玉润”,没有明显的幽约怨悱。
当然,理性并非是没有感情,而是一种难得的自觉与节制,通过敏锐的触感,传达出纤细幽微的感发生命。
他的词,看似平淡,实则极富哲思,意蕴深沉,需要用心去体验。最有代表性、也最令人熟悉的,比如那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花开,任谁也无法阻挡,但同时,燕子的回归,又给人期许与希望。人生有限,但岁月永恒,耐人寻味。
欧阳修与晏殊同属“西江词派”,他俩的词,多少都受冯延巳的影响。如果说晏殊得其俊,那么,欧阳修则得其深。
欧阳修年少时丧父,其母“画荻教子”,也因此培养了他勤奋自律的品格。体现在诗词方面,就是
具有一种遣玩的豪性,意境开阔博大。
虽然,他也写闺阁亭园、相思离别,但这其中,却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感,这是由个人的胸襟、志意所决定的。
比如“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而有情,所以,面对生离死别时,难免会感到悲哀,但若一味地沉溺于其中,就很难给人以感动。从悲哀中挣扎起来,这样才是豪放又沉着的表现,也能提升到一个新的精神境界。
至于柳永,在北宋时的民间,那可谓是天王级的人物。因为,词一开始是用来唱的,而柳永那风流旖旎、深情款款的词作,让他收获了无数的粉丝。他那接近口语的创作非常接地气,“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有多少歌女为了想要得到柳永的青睐而争破了头。
实际上,作为音乐天才的柳永,不但能填酒肆坊间争相传唱的俗词,更擅长于抒写怀抱的雅词,特别是慢词的开拓创新,语言清新,更丰富了词的形式。
记得有这么一个传说,柳永在游览过人间天堂杭州后,曾填了一阙《望海潮》,竭尽所能地夸赞杭州的美丽与富庶。他当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在仕途上谋发展的,可惜并未如愿。而阴差阳错的,百年之后,这首词被金国的君主完颜亮读到,他惊讶于杭州的繁华,遂产生了发兵攻打南宋的念头。这真不知是幸抑或不幸。
柳永擅长于把大自然的景物,和内心感发的情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所填的秋士易感之作,情中有景,景中含情,将情绪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人评价他是“不减唐人高致”。这其中最出色的,当属《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将羁旅行役之苦,繁华零落之叹,光阴消逝之悲,倾诉无遗。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柳永放荡不羁,实际上,在叶嘉莹先生看来,他是个不失真性情,敢于表现自己的人。
晏几道,是个多情善感的人。他的词十分绮丽、深情款款。他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哪怕是身份卑微的歌女,也可以成为他的红颜知己。如“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但他所写的,多是个人的悲欢离合,缺少高远的意境。
说到北宋时期的词人,有一个为广大读者所深爱,也绕不开的人物,他就是苏轼。
有后人评价他:才情太丰富,以写文章的余力来作诗;作诗之余,还有多余的才力用来填词。
在那个普遍把词作为酒筵歌席上传唱之歌词的时代,苏轼却能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他虽然少有写听歌看舞的,而多用来抒写胸襟怀抱,读来却也是毫无违和感。
苏轼的词,很多都有短序或题目,表明自己写作的怀抱志意。这与之前纯粹用来歌唱的词有所区别,演进提高到了诗的性质。这是大胆的拓展,更是一种魄力和能力。
他的词,一气呵成,气象万千,甚至时常出现违拗声律的现象。或许,词以意境为最上,对于大词人来说,这点小问题根本不必值得计较吧。
苏轼的一生,历尽患难,几度沉浮。或许,正是这些劫难,成了滋养他生命的养料。体现在词作上,有一种能入亦能出的超然,如风行水流,那么自然,又那么浪漫。
读者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豪放的词风。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其中满怀深沉的感慨,人生的成败得失和荣辱,无非都是过眼云烟,给人一种旷达的史观。
除了豪放,其实,苏轼还有韶秀的词风,这一面,可能不为大多数读者所注意。代表作比如《永遇乐.明月如霜》:“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一下子把你带到了这样清风明月的画面之中,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有一种可爱的境界,真是平凡之中见新奇。
无论是开阔博大的,还是幽微纤细的,苏轼都能自如的运用。只有从自己个人的悲观得失中跳出来,才能体会到大自然中那份真正的、永恒不变的美。
苏轼之词,每首都让人倾心,细品,可能再谈上三天三夜也欣赏不完。要说最具哲思意味的,恐怕要数那首著名的《定风波》了。在黄州那样落魄的岁月里,苏轼依然有着一颗闲适平静的心。
那次和朋友们去沙湖道中,突然就下起了雨,雨具又没带,怎么办呢?看着同伴们惊慌失措的样子,苏轼觉得大可不必。既然躲不过去,不妨在雨中潇洒前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一场大自然中的风雨,又何尝不是人生中的风雨呢?保持一份定力和持守,相信总能守得云开见日出。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