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十一讲

第十一讲

作者: 一身书生气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17:59 被阅读69次

                            第十一讲

    阅读: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有密切关系的内容,然后,接着原来的叙述线索叙述的一种叙事方法。

    插叙的作用:(1)通过插叙xx内容,交代了xx原因,补充交代了情节。

    (2)表现了人物xx性格、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中心。

    (3)丰富了文章内涵,使情节曲折生动。

    (4)为下文作铺垫。

    插叙的三种方式:

    (1)联想式:

    联想式,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由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故乡》《羚羊木雕》文中的插叙属于联想式。

    (2)转述式    (《孔乙己》 《秋天的怀念》)

    转述式,即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叙说进行插叙。这种方式往往用“听人说”、“据说”、“有人说”等引入插叙。

    (3)直述式(如《杨修之死》)

    直述式,就是不借助作品中的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直接在文中插叙一件事,多用“原来”、“过去”这些表时间概念的词来引入插叙部分。

    引出插叙内容的方法:(1)一件物品。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由别在衣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

    (2)一句话语。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中由去医院探病时爸爸的一句话引出六年前赖床受罚的事。

    又如《故乡》中由母亲的提及或介绍闰土和杨二嫂引出对这两个人物的回忆)

    (3)一个场景。

    (4)一种情绪。

    (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毕业典礼进行时,教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能来了,也不能料理花儿了引出对爸爸爱花的情景的回忆)

    运用插叙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插叙的内容要能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二是插叙部分与文章的主体事件要衔接自然,注意过渡。 

      三是插叙内容要适当,一般不宜过长、过细;

      四是插叙完后要回到原来的叙述线索上,继续叙述中心事件。

    注:插叙完回到当前情境的常用词句有:

    “不知什么时候”  “想起这些我就” “而现在……” “多少年过去了”

    写作:中考作文之成长体验类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表现成长历程,是我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写作成长类作文试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成长经历,总结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反思中辨别是非、甄别善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长既可指身体机能等方面的成熟,又可指人在思想、意志、品质、道德等精神方面的成熟或进步。因此,凡是与自身成长有关的经历、体验、收获等内容,都属于体验成长类话题的范畴。

    写好此类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少年时代,挫折、失败、忧伤、哀愁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以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要表现出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对假、丑、恶的批判与鞭挞。

    2.从自身挖掘,切入角度要小。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真正属于“我”的个性文章,切忌胡编乱造。切入角度方面,可从成长的经历切入,写成长的快乐、成长的烦恼、成长的经验、成长的教训等;可从成长的内容切入,写勤奋学习、个性发展、社会责任、理想憧憬、习惯养成等;可从成长的体验切入,写成长的经验、成长的教训、成长的反思等。

    3.勤于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4.讲究章法,巧妙立意。顺向立意法。我们可以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往事,具体展示自己在学习、生活、思想、情操等方面的收获,表现成长的喜悦。逆向立意法。我们可以写自己在成长中遗失了某些宝贵的品质,如善良、诚实、纯真等,从侧面来表现成长的不易。)辩证立意法。即先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某人或事物对自己的成长所起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客观、全面地揭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我们思维的深度。

    成长是一首诗,咏叹着时光的幸福回忆;成长是一支歌,跌宕着岁月的欢乐感伤;成长是一幅画,渲染出生命的七彩真谛。成长是年龄上的长大,成长是思想上的成熟,成长是心智上的完善……请以“成长”为话题作文。

    我们要认真审题,阅读作文提示语,围绕话题“成长”进行思考。“成长”是一个大家熟悉的话题,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到走进学堂,到变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身体健壮的小伙,这就是成长。但“成长”的含义不仅仅是指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更重要的是情感的逐步丰富、思想的慢慢成熟和心智的渐渐完善。成长使我们走出幼稚,走向成熟,能够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阳光雨露呵护,也有寒风雪霜相伴,它们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成长使我们懂得了珍惜:珍惜亲人的关心疼爱、珍惜朋友的热心帮助、珍惜老师的谆谆教诲……成长使我们实现了超越:直面困难、经受挫折、战胜磨难、忍受孤独……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欣慰与失落、追求与迷茫都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精彩人生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价值都不同。有的人的人生是低下的、卑贱的、黑暗的,没有丝毫生气、阳光、幸福、开心,陪伴他的只有仇恨、忧愁、孤独、伤心……但是怎样才能使你的成长之路更精彩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官场的同流合污,毅然辞别官场,归隐山林,“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过着一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正因为有这种心静的思想境界,所以他才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困难在我们面前就像一只纸老虎,我们应该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勇敢地面对挫折,战胜挫折,让自己的人生拥有快乐、阳光、幸福、精彩……只有克服了困难,登上了高峰,你的人生才会因此而更精彩,才会因此而更有意义。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民众、关心民众、爱护民众,为民众着想,人民才能拥护你,你的名字才能永刻在人民的心中,永垂不朽。范仲淹、白居易、陶渊明等著名文人,就是因为他们“忧国忧民”,所以他们的作品才永驻人间,他们才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有多少文人志士,为了这一信念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高官厚禄在他们面前犹如一堆粪土,此时在生死面前他们宁愿选择死来表心志,因为他们深信此时的享乐一世和被后人爱戴一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就是因为他们有为国牺牲的高贵品格,所以他们才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才在后人的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未来的人生成长路上,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添上绚烂的一笔,留下一个完美的、清晰的脚印。让精彩的人生永远陪伴你,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精彩、幸福、快乐……

    【点评】成长路途漫漫,特别是初中生处于人生十字路口上,自己的人生如何设计,何去何从呢?本文作者摘取了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警句来诠释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更精彩。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层层深入,从“淡泊名利”、“克服困难”、“忧国忧民”、“为国捐躯”四个方面来诠释他的未来精彩人生之路,主旨一步一步深入,从个人的自身修养上进而提高到爱国这个思想高度上。可谓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好词佳句积累:

    一丝留恋、一文冷月、一壶明月、一抹红云、一丝微笑、一脉斜阳、一分春色、一弓彩虹、一杯乡愁

    (1)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连缀而成的,人生在于在成长中磨练、完善自我,那就是成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优美动听的旋律,只能留在了记忆里,今天,到处见到的不是流行的歌曲,就是听不懂的高喊。并不是我们不唱儿歌了,而是我们身边已经没有了像这样经典的儿歌。其实我们也多么希望能“荡起双桨”,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3)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与众不同,有的精彩,有的平凡。在生活之中,成长有时需要很多,有时却很少。然而,磨难是成长必要的条件。正如裴休所说:“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写作训练:在漫长的生命长河中,时光在慢慢的流逝,唯有那些美好的人和事却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有时是陌生人温暖的提醒,有时是亲人的热情拥抱,有时是师长期待的眼神,有时是朋友善意的批评,有时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时是一次不设防的交流……它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灵,可能会带给你欣喜,可能会带给你震撼,可能会鞭策你前进,可能促你自省……请从自己经历的事情,以“          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目,写出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

    作业:运用插叙  1.请以“你是我最________的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你从“贴心”“感激”“牵挂”“欣赏”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2.请以“那件事真不小”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十一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qw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