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
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
亦不因年迈而怀疑信念
这是董竹君在自己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扉页写道的。多年后成了她的墓志铭,这也正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1900年,董竹君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平民窟里,父亲勤劳朴实,以拉黄包车为生,母亲贤惠而爱抱怨,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给人打零工为生。虽然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父母还是省吃俭用让董竹君去上私塾。
父亲重病,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董竹君不得不中途辍学。那时的上海风月场所比较多,父母无奈以三百块大洋的价格把14岁的董竹君抵押给妓院,做起来只卖艺的清馆人。
董竹君拍下的第一张照片董竹君认识了一个大家都叫她孟阿姨的老妈妈,告诉她只卖艺也分三六九等。客户来的少,要被打,等出名了,即使抵押期到,老鸨也是不可能放走你这棵摇钱树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物色一户好人家。
那时的妓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姑娘房间放下的帘子,任何人不得随意拉起。很多革命党人就常常以此为掩护,商讨革命事宜。董竹君在这里认识了她一生的挚爱,也是带她脱离火坑的人夏之时。
夏之时和董竹君不久后,在夏之时的安排下,两人顺利完婚。婚后不久,董竹君跟随夏之时来到日本,就读东京女子师范学校,董竹君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在日本学习期间,董竹君先后生下了大女儿和二女儿,董竹君一边要学习,还要操持家务和照顾小女儿,夫妻二人也过了新婚的甜蜜期。1915年,夏之时奉命回四川,临行前,给了董竹君留下把手枪,一是防身,二是让董竹君万一做出任何对不起他的事就自行了断,还急招在南洋读书的四弟来日本陪读,方便监视嫂子的一举一动。
1917年秋,董竹君从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师毕业后,准备前往巴黎留学,继续深造,但夏之时不同意,强烈要求其返回四川相聚。
1919年,夏之时在四川派系斗争中失败,被解除了公职。他郁郁寡欢,终日吸食鸦片,脾气越来越坏。在董竹君患肺病避居的三个月里,他从未去看望她。
在苦闷的心境下,董竹君依然自强不息。她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和出租黄包车的“飞鹰公司”。后因为经营不善,导致惨惨淡关门。
在分居五年后,两人正是签了离婚协议,董竹君只提出了两点要求:其一,夏之时不要断绝抚养费;其二,一旦她有个三长两短,请夏之时念及情分,培养四个女儿大学毕业。但是后来夏之时并没有履行,还强迫其交出孩子。董竹君予以坚决拒绝。
离婚后的最初几年,董竹君去得最多的是典当行。夏之时还不断的嘲笑董竹君,说她能在上海立足,自己要在手掌上煎鱼吃。母亲看到董竹君困苦的生活,也劝她跟夏之时服软。不服输的董竹君在1930年春末办起了小规模的群益纱管厂。在高人指点下,远涉重洋,招回了一万元股资。在纱管场做的有声有色之时,日军进攻上海闸北,群益纱管厂遭到炮击,被迫停工。
从青楼女子到受总理接见的商界巨贾董竹君的锦江川菜馆在1935年3月5日正式开业,董竹君还从四川找了专门的川菜师傅,菜馆环境优雅,杜月笙,黄金荣等上海有头有脸的人都是锦江菜馆的坐上宾。每次杜月笙来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就对董竹君说要赶紧扩大规模,如果是房东那里需要打点就说杜月笙的名号,房东以为董竹君跟杜月笙关系不一般,碍于杜的名声,立马就帮助锦江川菜馆扩大了规模。董竹君后面还创办了锦江茶室。
特殊的历史时期,董竹君和大女儿被认为是日本间谍,被迫逃到了菲律宾,在友人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重归故土。此时的锦江菜馆,已经被代理人搞得面目全非。董竹君力挽狂澜,以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原班人马为基础,重组锦江产业,正式命名为锦江饭店。
政府刚成立不久,正是用钱之际,董竹君把自己攒了十几年的钱全部都捐给了政府。不仅如此,她还把自己的花园住宅,也都无偿给了政府,只留下了郭沫若亲手书写的《沁园春》以及一套文房四宝。在这之后他创办的锦江饭店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国宾馆。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经在和董竹君谈话的时候提到过:一个人搞革命不容易,一个女人搞革命就更不容易了,一个女人想要做成一件事情那是更难的了。周总理充分的肯定了董竹君对国家所做出的贡献及她的成就,总理的评价,她当之无愧。
周总理接见特定的历史人物只有放在当时的环境中才能越发感受其伟大之处。 妇女尚在缠足,更不谈思想的解放,男尊女卑,在这样的环境下,董竹君不畏人言,选择离婚,离婚后积极开创属于自己的生活。她一直在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