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良心

作者: 華文2019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20:27 被阅读120次

让 保尔 萨特(1905-1980)

二十世纪的良心

1953年,48岁的萨特坐在他的书房里,感受到他掀起的对于全世界的冲击波正在像退潮的海水一样撤回他的内心,近来他一直觉得自己要发疯了,但这一天,他感觉到自己正从一场十足的精神病里苏醒。于是他拿起笔,像疯狂地写作他此前的所有作品一样疯狂地写下他的《文字生涯》。一直以来,他都在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用的是所有的疯子共同的敏锐与深刻,这一次,他要从自己的角度,“解释我的疯狂,我的神经病的起因”。

卡夫卡知道自己有一份拯救人类的使命,但他不知道这份使命是谁给他的,所以他说:“我有一份委任状,但不是任何人授予我的。”萨特比他更知道自己的使命:“我自授一份委任状”,“旨在保护人类”。卡夫卡用的方式是变形,萨特则是发疯:“二十亿人躺着,在安然睡眠,只有我,一个人,为他们站岗。”而现在,当他极力从人间驱赶上帝却一不小心把自己塑造成人类的一尊神之后,毅然地用他造神的那支笔,“破除一种神话”。(俄译本自序)

  至此,萨特才真正地成为二十世纪的真正良心。

二十世纪的良心

  在此之前,萨特用他关照现实关注生存的哲学态度,把古老欧洲到了二十世纪已经疲惫不堪的心好好地抚慰了一下。这个长年坚持在巴黎的阁楼中写作的法国人,集中了法国人天生的浪漫与激情,把自由人生过得有滋有味个性十足,终身女友西蒙波伏娃放纵了一代才子任他挥洒却始终一往情深,葡萄酒与女人一起滋润着天才的文字,这些人间文字给那些地狱中的人们,给那些被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泪浸透的人们一丝天堂般的温馨。而这种温馨叫生活,来自于真正的地狱与天堂――人间。

萨特的人文气息就在于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良心,不论是写作还是生活,文里文外,字前字后,都只有一个萨特,和以前的所有哲学家不同,萨特更多地关注人的自我意识对于一个人的作用。“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所以人是可以通过自我选择来实现自我价值。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洪流裹挟之下,这样解释人的本质无疑传递了上帝的旨意,让人心疼。

“我实际上是一件文化家产,文化浸透了我,我以文化的光辉反射着家庭,如同傍晚的池塘反射着白日的炎热。”萨特看到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把全欧洲的人文文化传统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这样的颖悟是只有天才才能达到的,萨特这样剖析自己:“骨子里是柏拉图学派的哲学家,先有知识后见物体。”

他的《文字生涯》同样是二战之后人类的曙光,1963年春天来到人间,人们以前只是从他的哲学中寻找精神支柱,现在,人们发现,给了无数人精神支柱的萨特自己的精神却是如此脆弱,他只是凭着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忧虑与同情才勉强支持不倒,大众的苦难才是他的哲学支柱。

二十世纪的良心

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对照铭刻心中的诺贝尔遗嘱,觉得没有人比这个从无望的社会活动中回到纯文学的领域的人更符合诺贝尔要求的“人类道德的方向”,决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萨特拒绝了这笔高额奖金,原因是高额的奖金不符合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他更愿意让自己的存在像一个真正的平民。这是二十世纪的良心最后一次猛烈的跳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十世纪的良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ro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