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周我读了著名的作家毛姆191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这是一个关于梦想追求的故事,读后感觉很震撼。
我习惯在读小说前先搜索下故事梗概。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年过四十,为了自己的绘画梦,放弃了证劵经纪人的中产阶级生活。一纸留言,抛妻弃子,从伦敦到巴黎,固执地开始了自己艺术追求和他的坎坷绘画之旅。此间,他曾贫病交加,多次靠人救济才免强支撑着他的绘画事业,甚至曾沦落街头成为码头工人。生命的后十年,他去了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大溪地),在那里,当地的土著女子阿塔一直陪伴着他,他全身心投入到他注入灵魂的绘画创作,最终死在了那里。

看完故事简介,我只有一个想法:天啊,斯特里克兰德太疯狂了!这个人物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抛弃妻子,历尽艰辛,即便贫困到沦落街头,也没有放弃逐梦。这种经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简直是到了一种“癫狂”的境界了。
然而,在第二次阅读以后,我转换了另一种角度,即站在主人公的视角去看待发生他的经历时,好像慢慢能理解这个人物了。在很多人眼中,他应该是一个悲情人物,他所谓的“逐梦”,让他一步步走向了“噩运”;但从个人追求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是真正活出了自我。他对梦想的追求的执着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或者说,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所击中。用他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可见,画画于他而言,是和生命同样珍贵的存在!
人活一世,到底是为什么而活?我们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吗?有的人为了钱,有的人为了家庭,有的人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成别人眼里“应该”活成的样子。难道这些理由,就一定比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理由更高尚吗?
我不这么认为。虽然我不做不到如斯特里克兰德般近乎痴狂的选择,但我会尊重和理解他的选择。在人这一生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爱情”和“亲情”甚至世俗的“金钱”是最重要的,“梦想”也同样是值得肯定的选项之一,无论成败。就像所有人都看到了满地的六便士,但斯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月光一样。
毕竟,如果有幸找到了和生命一样重要的追求,为何不去奋力追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