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涛由于有声望而受到器重,年纪已过七十岁,还在掌管朝中官员的任免事宜。一些权贵家的年轻子弟,如和峤、裴楷、王济等人,都一起给他歌功颂德。有人在尚书省官衙的柱子上题道:“官衙东边有大牛,和峤是牛脖子上的鞅,裴楷是牛屁股上鞦,王济在中间纠缠烦扰不得休。”有人说这是潘尼写的。
【原文】
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犹知管时任。贵胜年少若和、裴、王之徒,并共言咏。有署阁柱曰:“阁东有大牛,和峤鞅,裴楷鞦,王济剔嬲不得休。”或云潘尼作之。
山涛画像【典故】
鞅:套车时套在驾辕牲口脖子上的皮带。
鞦:套车时套在驾辕牲口屁股上的绊带。
【人物】
山公: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为“竹林七贤”之一, 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辑本。四十岁时才入仕途,最初担任河内郡里的主簿、功曹及上计掾,后被举为孝廉,又被州里征辟为河南从事。。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前后选举百官,都能选贤用能。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
和:和峤(?—292),字长舆,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袭父爵上蔡伯,为颍川太守,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太傅从事中郎庾顗赞叹他说:“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磥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贾充亦十分看重他,在武帝面前赞美他,后任给事黄门侍郎,迁中书令,为晋武帝所器重,曾参与灭吴谋议。因太子(即后来的晋惠帝)不聪明,劝谏武帝说:“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惠帝时拜太子太傅。家富性吝,为世所讥,杜预称其有“钱癖”。后在任上病死,谥号“简”。
裴:裴楷(237-291),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精义理,时人称之为“玉人”。尤精《老》、《易》。与山涛、和峤等人同为晋武帝近臣。惠帝时官至中书令、加侍中,与张华、王戎并管机要,故称“裴令”、“裴令公”。晚年因病请求逊位,尚未获准,便于元康元年(291)逝世,年五十五,谥号“元”。
王:王济(约246—291),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大将军王浑次子。好弓马,勇力超人,又善《易经》、《老子》、《庄子》等。文词俊茂,名于当世,与姐夫和峤及裴楷齐名。为晋武帝婿,官中书郎、骁骑将军、侍中、太仆等。性豪侈,外宽内忌,丽服玉食,先于其父王浑去世,终年46岁,被追赠为骠骑将军。
潘尼(约250—约311),字正叔,荥阳中牟(在属河南)人,西晋文学家。少有才,与叔父潘岳俱以文章知名,世称“两潘”。早年曾被荐于州官,因父年迈,辞职事亲。晋武帝太康六年(285),举秀才,任太常博士,历任高陆令、淮南王镇东参军、太子舍人、宛令、尚书郎、著作郎。赵王司马伦篡位,奸臣孙秀当权,借病乞假归里。齐王司马冏起兵伐赵王,至许昌,任参军兼管书记,深得信任。赵王之乱平后被封为安昌公。惠帝太安元年(302)任黄门侍郎,后连年升迁,先后任散骑常侍、侍中、秘书监、中书令。晋怀帝永嘉三年(309),转太常寺卿。永嘉五年,刘聪作乱,危及洛阳,携眷东归原籍,行至成皋,被乱军所阻,病死于坞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