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一本书便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我很是怕读这类书,类似《活着》和《围城》,自己短短几个小时的空闲时光,另一个人一生的辛酸和起伏,便在眼前匆匆掠过,留给自己的只是无尽的伤感和唏嘘。
好的书本总有这样的共性:不管故事发生的时间与我们相隔了几个世纪,其中的人物形象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而其中的故事情节,也总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影子。以至于读完整篇故事,也总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警悟。
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
为人老实的祥子,一生辛辛苦苦地拉车挣钱。他沉默内向,勤劳能干,从不让自己闲着。在人和车厂赁车生活的时候,他不辞辛苦地帮老板洗车修车,打理内务,做了许多本不由他负责的工作。包月在雇主家过活时,他也任劳任怨,除了拉车的本分工作,做起家务来也尽力尽力。
他勤俭节约,不抽烟不喝酒,对自己严格要求,从不乱花每一分钱,只为了攒钱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他心底善良,在拉车时遇上同行的老弱病残,能让就让。在茶馆遇上饿晕了的老人,他会主动给人买肉包子吃。他责任心强,包月拉车时出了意外,他内心愧疚,之后主动向雇主请辞,并提出赔偿损失。
就是这样一个老好人,抱着一个简单而又实际的梦想,他只想拥有一辆属于他自己的车,踏实工作,好好生活,仅此而已。
祥子一生也短暂两次拥有过属于自己的车。第一次是勤劳挣钱攒下的,可是没过多久就被当兵的抢了去。之后又辛苦攒下了一笔钱,可是还没来得及买车,就被警探敲诈了去。第二次是他老婆虎妞给他买的,本以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没想到不久虎妞因难产而死,一尸两命,只得卖车给妻子办了后事。
几次三番地拥有车,后又失去车,让祥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几遭变故下来,家破人亡,他独剩下自己一人,再也没有了买车的想法。慢慢地他堕落了,对生活得过且过,偷奸耍滑。之后又染上了抽烟喝酒、嫖娼赌博的恶习,后面甚至习惯了以坑蒙拐骗、出卖他人过活,个人享乐主义至上。临了车也拉不动了,惹得一身病,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苟活于世。
这是我们小学时就要求阅读的一本书,很惭愧至今才看完。
我想是因为描述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以及种种对劳动人民的迫害,能使现代人更念及新社会的好,所以才大力推荐的吧?否则,我不认为这本书适合小学生阅读。
旧社会的黑暗,当然是祥子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而之所以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我想更多的是命运对祥子的捉弄。人的一生,终逃不过命运的摆布,我们所感慨和唏嘘的对象,也不过是命运而已。
不被生活的压迫所低头,能够扼住命运喉咙的人寥寥无几,当然值得我们尊敬。可随着读书越多,我越发的感到无力。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边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草。”
过去我也总认为生活是我的,我便是生活的全部主宰。我拽着生活的缰绳,生活在我的胯下任意东西。慢慢地我发现,生活是一匹我无法驯服的烈马,一直以来,拉着我四处游荡的是它,而不是我自己。
少年时期性格的养成,是原生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产物,而自身性格又决定了在未来发展中的选择。一路选择走过的磨砺,加上命运的安排,又在加固或者重新塑造你的性格,进而影响你的一生。而原生家庭与社会经历,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
骆驼祥子是个孤儿,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可他有一颗善良且上进的心。他本可以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然后娶一个清白的乡下姑娘,过上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可是社会动荡,他的车被乱世夺了去。而后他又遇上了虎妞,一个淳朴的汉子,哪里敌得过一个处心积虑且性格强势的富家小姐。迫不得已与虎妞成了亲,而虎妞的悲剧则是由她自己一手造成的,一个贪吃懒动的孕妇,又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导致难产而死,结果却苦了祥子。
他原本还有最后的一丝希望,小福子。这个穷苦出身的姑娘,先被生父卖给了一个军官,之后被抛弃回到家,又被父亲逼着去卖身过活。这个受尽苦楚的姑娘,祥子却不介意她的经历,在虎妞去世之后,祥子想要和她携手共度余生。结果他想明白的太晚,小福子不堪屈辱,在树林中上吊自杀。
自此,祥子的性格大变,从而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若说人生在世,全都是命运的安排,实在太过悲观。要说自强不息,能够与命运抗衡,我只能说加油。我们这一生,除了自己坚强,已经别无选择,而对于后人的人生,我们能做的恐怕也只有两点:
要么自身强大,努力为社会美好而作努力。
要么自身完美,尽力给后代更好家庭环境。
一方面是现实,能力有限的就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有余力的则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好的公众环境。
另一方面是精神,能力有限的就提升自己,做好家庭教育的本分工作,有余力的则可以影响教育更多的人。
原生家庭与社会环境,尽力而为。

呃…说点主题以外的,不感兴趣的可以右上角。老舍笔下对环境描写实在让人惊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实在厉害。还有对人心理变化过程的描写,也是细致入微,以前我只以为国外读物会对心理描写如此侧重,没想到老舍先生竟也写的如此之好。
例如国外的《鄙视》《少年维特之烦恼》《傲慢与偏见》《简爱》等等,都挺注重心理描写,我特别喜欢。国内的一般重视情节,故事的起伏发展,故事很精彩,可是总觉得少点什么…
好了,摘抄一点文中的精彩部分:
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
死是最简单容易的事,活着已经是在地狱里。
自己的路既走不通,便没法不承认别人作得对。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