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课堂?有人说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有人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人说是把该记的记,该背的的背,就可以完事了?有人说就是模仿,模仿语言文字的运用?一系列说法,从各自角度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民族文化传承角度,从儿童发展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似乎还需要走得更远。语文教学问题日益凸显,一直以来也有几大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比如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很少,学生对美的感受与体验不足,语文学习只是在课堂上有用,在考试中有用,生活与语文出现脱节。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星城“诗意语文”之旅,王崧舟老师和他的团队展示了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度理解,引发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每堂课有大量的知识背景作支撑,教材只是连接课内外的一个点。王崧舟老师执教周敦颐的《爱莲说》,除了文章《爱莲说》和周敦颐的相关知识背景外。课前还引入了关于菊花,牡丹的诗句大概有六首,关于周敦颐的故事大概有三则。还比较系统地提到了中国的菊文化,隐逸文化,牡丹文化,莲文化。肖绍国老师执教的《潇湘馆》一课,也对接了课外大概五首相关诗词以及一些古代经典的名言。祝贵耀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四时田园杂兴》,是以诗歌中的”童趣“为主题的古诗教学,课堂上对接了大概七首与童趣题材相关的诗词。诗意语文每堂课上蕴含着丰富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简单的地堆砌。有些知识是对教材课文进行补充,有些知识对教材课文起到升华作用,有些知识是为了扩宽学生的思路。课外素材,有些虽然比较难理解,但是教师很擅长拿捏一个度,重在感受与浸染,没有在文本上过渡分析。比如王崧舟老师出示菊花和牡丹的诗词其实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先了解中国的菊文化与牡丹文化,感知菊的隐居含义和牡丹富贵含义。例如:肖绍国老师子在结课环节出示了苏轼的一句词:此心安处是吾乡。因为《潇湘馆》主要写的是林黛玉的屋所。联系她离乡背井的经历,在大观园里结识了很多朋友,得到了长辈的关爱,思乡的情也就少了很多。苏轼一生漂泊,明白了世事无常,无论身在何处最重要的是心安。课堂上很多学生也不是长沙本地人,很多来自外地。从黛玉到苏轼,再反观自身,这句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升华课堂。
所有的文字只是文化载体,课堂上就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课堂上处处展示着文化的气息,从教材中的一个文化点出发展示一个文化面。文化靠背靠记是不能感悟出来的,也不能通过传递而获得,是需要一种氛围一种情景长久地熏陶。简言之,文化需要一种文化场来浸染。王崧舟老师执教《爱莲说》逐步地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独独写莲花?作者其实不仅仅想表达对对莲花的喜爱,而是更想表达什么?他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中国的莲文化和君子文化。王老师上的是一堂课,心中装得可是整个的民族文化。他出示了周敦颐的几则故事。让学生感悟:周敦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君子不仅能够说到,更能够做到。这就是中国的知行合一文化,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他慢慢地把文化推向了另一个高度。他介绍,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增强了学生对地命的认同。周恩来总理和鲁迅都是周敦颐的传人,增强了学生对国命的认同。自从周敦颐写了《爱莲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莲花。所以周敦颐也是一种文化,他的精神,他的品行,他的知行合一也成了一种民族文化。莲是文化,精神也是文化,而人也是一种文化。所有的展示课都围绕着一个文化主题展开。比如童诗中的儿童游戏文化,《三生石畔》中的爱情文化,《潇湘馆》中的园林文化和竹文化,《爱莲说》中的莲文化与君子文化。每堂课是以文字为依托,师生一起解读文化的内涵,看得见的文字,看不见的是对文化的感悟与传承。
王崧舟老师说:文化就是生活,经典就是情感。文化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古代很多离别诗就是在离别的时候写,古代很多爱情诗就是在恋爱的时候写的。文化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我们如果把文化看得很高,那就不能落地,总是把文化高高地奉养,文化只能让人望而生畏。王崧舟老师的文化讲座让人对文化多了一种亲近。中国文字都是充满着文化的,每个字都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从甲骨文演变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他说:文字是能通神的,仓颉造字的时候。天地忽而变色,山地为之崩裂,鬼神为之大哭。而这些能通神的文字,在今天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工具,工具是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而且不容易被记住。每个字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文化。比如一个“大”字,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如果告诉学生,在古代只有非常厉害的人才能叫做“大人”,盘古开天辟地才能够得上一个“大”字。如果学生在写“大”字的时候,手里写的是字,心里想的是盘古模样以及开天辟地的情形,这个“大”字不仅有形,还有魂,还有文化。一个普普通通的字就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那么中国的汉字有那么多?中国古代的名人那么多?中国的社会涵盖了各个方面,又蕴含了多少文化呢?鸿雁传书是一种文化,人总该会有思念之情;洒扫应对是一种文化,人总该需要人际交往;春夏秋冬也是一种文化,里面蕴含阴阳两极的反复变化与转化,我们每天都在经历这些变化。只不过,没有人告诉学生而已。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文化,但是学生没有留心而已,留心了处处皆文化。
文化的课堂,教师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听王崧舟老师的课,他不仅仅是文化传播者,他本身就是文化。王老师谦和温柔,问好时向对方深深鞠躬。为了避免话筒发出噪音,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把一块布折好,稳稳当当轻轻地把话筒放在上面。当同事PPT放映出现问题,佝偻着腰走上舞台,耐心地调适。课堂上,他说话铿锵有力。他是这样描述陶渊明的:有些人喜欢富贵荣华,为了功名利禄尔虞我诈,一辈子过着蝇营狗苟的生活,陶渊明去隐居山林,看破官场,饮酒作诗,这是何等地逍遥自在。他说话时该平和处平和,该激昂处激昂,很多话都是排比句,有些话还押韵,听起来简直是享受。刘恋老师上的是《三生石畔》,一袭素色的旗袍,一脸淡妆。温声细语,举手投足仿佛如黛玉般柔美。着或许是诗书浸染后散发出来的气质。肖绍国老师在课堂上一直称曹雪芹先生为雪芹,似乎有种冒昧。他说《红楼梦》就是为他而写,他着迷于文字,一直在寻找与文字的通灵。有时,他和文字做游戏;有时,他和文字谈恋爱;有时,他和文字亲吻。对于曹雪芹,肖老师是以朋友亲人相待,他称曹雪芹为雪芹也就更亲切了。文化还是细节,一言一行是文化,举手投足是文化,衣着打扮是文化,看得见的是文化,看不见的也是文化。
古人说:腹有书香气自华。文化和能给人带来什么?几句话很难说明白,所谓厚积薄发,当自己真正沉下心去解读经典,阅读经典才能体会到经典的滋味。郭学萍老师课堂上出现了一位神奇的女生,她不仅自信大胆,她的见解不经让我大开眼界。而这位女生才四年级,经典文化能让一位四年级学生焕发如此的光芒,实让人惊讶。当一位学生能够主动爱上经典文化,爱上民族文化是一见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文化自觉散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就摆在那里,他们等着人去传承,也等着人去搭建桥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