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呢,我们围绕孟子的观点“性本善”,进行了探讨。那今天,我们在孟子的观点“性本善”上的“扩充”(也是昨天提到的),我们来看看和它相关的一些例子,以及想表达什么。
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在第1段中,“陷溺其心”是什么意思呢?“陷溺其心”其实它的心是善的,沉溺呢,只是因为心被遮蔽了。但我们之所以沉溺其心,不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且因为我们没有把善从应然变为实然。所以总结来说,我们心的改变,不强调环境,而是强调自己要不要去改变。
那我们现在再回到第1段的文字中,我们会发现有麦子这样的一个例子。文中想表达的就是把麦子比作成人,然后像种子一样播种下去,然后同时呢(因为代表了我们人),每个人呢都是善的,但后天却会表现出不同的样子。这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后天不呈现出善的一面是和环境无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得到“扩充”。
但其实,再说到心和环境无关这一块,你就会发现类比的一个漏洞。那就是其实在麦子上它是取决于环境的。但是我们要注重的呢,是他所要想表达的东西,而不是在意这个漏洞是什么,因为你如果在意了这个漏洞就证明,这个类比就不成立了。但我们还同时可以换一种想法,就是麦子有没有把人给他的东西所吸收掉,这可以理解为我们“扩充”的一个样子。
所以这也是我们该如何理解“圣人与我同类者?”的意思。圣人与我同类,也就是说我们都是性本善的,但不同的呢,并不是本性不同,而是因为圣人在后天进行了“扩而充之”,而我们可能沉溺其心了。
所以在第2段中,也有“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这一句话,想表达的其实也很像。“同然”的意思就是原文中的“理”和“义”。但是这个“先”字说的就是,圣人们要先比我们把应然变为“实然”。这也证明了“善”是一种可能性的,它是“应然”的,而圣人把这种可能性变成了实然。
所以其实第2段中的易牙、师旷和子都都的例子,都是想告诉我们:心也是和口、耳、目一样的,只要让自己的善心发动起来,把“可能性”行出来,就会有改变。
然后再来看这样的话。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那在这一段话中,牛山具有怎样的“性”呢?其实,牛山曾经也是生机勃勃、非常美的,但后来因为被人的砍伐,再加上牛羊来吃他的新芽,牛山也就逐渐变秃了。但牛山的本性是生机勃勃的,这也算是孟子举的一个类比,他想说的就是“牛山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和环境无关的”(不要在这里,我们要忽略类比的bug)。
所以这也是孟子借“牛山之性”想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到底是什么呢?如果说是“人不是没有仁心,而是因为没有得到教育”的话来看,那他又回到了环境,这个外在的层面。所以牛山之所以这样,是自己造成的,也就是内在的。放在我们人的身上,可能在对于某一方面来说,我们本来是有善心的,但是呢,我们把它放弃了,所以他这颗心呢也逐渐被埋没了。
然后就是如何来理解“操则存,舍则亡”这一句话。“操”呢,也就代表的是我们的善心,仁心。“舍”呢,就等于说是放下了善心。所以“舍则亡”呢,想表达的就是如果我们放弃了自己的仁心,就算你活在世上,而且有这样的一副躯壳,你也不像人,而是如禽兽一般的怪物。所以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呢,我们生而为人,我们是具有潜在的向善的可能性的。但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可能会让我们的本心、本性处于遮蔽或者隐蔽之中。但即便如此,只要我们操持我们的本心,“扩而充之”,我们的本心呢就会依然存在。但相反,如果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本心,只是顺着感官欲望而活,成为环境与本能的受造物,那么,我们的本心将会被遮蔽和隐障得越来越深,直至彻底消失不见。可我们生而为人,我们有幸拥有自主选择“向善的能力与自由,其它万事万物则没有;而生为人,全部的高贵和尊严皆源于此!”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内容的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