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心之所同于操存舍亡

论心之所同于操存舍亡

作者: 昊哲 | 来源:发表于2022-11-11 22:53 被阅读0次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孟子的观点,也就是性本善,那么孟子认为基于人性本善,人应该如何做呢?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孟子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那么什么叫做陷溺其心呢?其实就是宠坏了人的心,换句话说,就是心麻木了。那么,为什么有些人的心会麻木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那么还有人是恶的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人的人心都会被麻木呢?孟子做了两个类比,让我们分别来看。

    今夫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种植大麦,所种植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大麦都长在地上,也都会经过一年四季。但是到最后收成的时候结果却不一样。孟子说就是因为地的肥沃程度有区别,水流的灌溉,人工照料的精心程度也有区别。这些因素,导致了麦子最后的收成不一样。

    孟子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要类比,把麦子与本性做对比。结合孟子义理,可以知道孟子想要通过自己的类比说的是:人心本来是善良的,但是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善,所以有些人沉沦了,仁心被麻木了,这也就导致了不善人的出现。但是这似乎又和类比的例子有矛盾。

    孟子通过类比,想说的应该是:人性展现出不善,是自身的问题。当然孟子并不否定环境的因素,不过环境只是自身问题的一个下级。有一个好的环境固然重要,但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还是自身不愿意去求善,用上篇文章的话说就是愿不愿意扩而充之。

    但是孟子举大麦的例子,很明显可以看出麦子成熟与否是与外界环境有直接关系的。这就很容易让人走进误区,孟子明明在类比的时候说人性是由环境决定的,难道孟子是改变观点了?还是孟子的观点自相矛盾?其实不是的,这样的矛盾,始由于类比本身的漏洞而产生的。

    所谓类比就是把两个相似的内容比在一起。虽然说两个内容是相似的,但是毕竟不是完全一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逻辑的漏洞。不过,我们在看类比的时候,不应该只揪着逻辑漏洞,而是应该看类比背后想要说的是什么。作类比,不是要说举例子的这件事,而是想要说与例子相似的背后的事,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从孟子的义理来讲,我们完全可以说“圣人与我同类者”,这也是孟子的原话。那么,在什么层面上圣人与我们是一样的呢?也就是所谓的”同类者”?

    是在本性的层面,也就是凡人和圣人本性都是相同的,本性都是善的。那么为什么世界上没有遍布圣人?这是因为“圣人先我心之所同然耳”

    性本善只是一个应然,只是一种可能性。按理来说本性应该是善的,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展现出了这样的善。而圣人,就是先于凡人显露出了本性中的善,从而成为了圣人。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但是这仅仅是可能性。如果什么都不做,每天随着本能的欲望前进,那么成为圣贤就是不可能的。

    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之所以呈现出恶,只是那些人把仁心“放”了。这里的放,就是指放弃,放下,总之就是不管,不搭理。这样,心一点点的落上灰,一层一层的被遮蔽。孟子说,这样的人,就已经距离禽兽不远了。

    正如孔子所说的“操则存,舍则亡”。我们应该擦亮仁心,让它发出光亮,而不是让它暗淡下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本性,但是是否要扩而充之,是否要不放,是否要操,才是决定仁心是否可以亮起来,才是可以展现出性本之善的关键。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展现出善呢?因为:我们是人类。人类与大猩猩基因相似度高达98%,而每个人与每个人,相似度达到99.9%。但是正是那么百分之一,让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这就是人类的理性。而正是那么千分之一,让人与人区分开,这就是德行,也是人之为人的高贵。

    所以说,作为人,作为区别于动物的人,我们就应该展现理性,展现德性。不然,我们凭什么说自己区别于动物?比动物高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心之所同于操存舍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fx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