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来说几个让您哭笑不得的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兴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其中,有好几批来自大上海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肄业生,被派到苏鲁豫皖结合部的偏僻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整体上来看,知识青年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手把手教导他们种庄稼、养牲畜的农民。然而,凡事皆有例外。知识青年也是如此。
有一个女知青,给家人写挂号信报平安,说她跟一个“老大狼”住在了一起,要家人们不要担心。这下子,可把看信的父母亲给吓坏了!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便利,也没有手机和网络,只有公社里才有摇把电话。心急火燎的父母亲,连夜坐火车,颠沛流离,几经辗转,终于见到了日夜牵挂的宝贝女儿。看到女儿一切安好,忙问怎么回事。女儿当然也很诧异。双方沟通后,方才明白,是这个女知青把“老大娘”误写成了“老大狼”,一场虚惊就此平息。
一个男知青,由于表现突出,被临时抽调到公社机关帮助工作。临行前,他把自己的这个变化,通过一封挂号信,分享给了父母亲。信的内容中,他把“我要上调了”,写成“我要上吊了”,自然又是引起一场惊涛骇浪。
还有一个女知青,正在写着信呢,生产队里通知她去干农活,她只好仓促结尾,说“就写到这里吧,我要去生产了”。恰巧,第二天早上,邮递员路过这里,就把她的挂号信给带走了。经过一路舟车劳顿,这封信终于到了上海。父母亲看到信,差一点被吓死。那个年代,除了干农活被说成“搞生产”以外,生孩子也被称为“生产”。一路奔波到了女儿面前的父母亲,哭也不是,笑也不是,骂也不是,打也不是。
……
一眨眼,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错字、别字的现象,依然没有消失,变化的,仅仅只是写错字、别字的人换了而已。即使在“简书”这个作家如云、作品浩如烟海的平台上,错字、别字也举目可见、也屡见不鲜。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提高自己、不愿意完善自己,才是症结的关键所在。实事求是地评判,这部分人即使写到地老天荒,也只能得到量的积累,而不会实现质的飞跃。字、词、句、章,是个递进关系。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哪国语言都学不好,更别说复杂多变的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了。
眼光向内,正视自己,静下心来,苦练基本功,从认字开始,从辨别词义和词意花力气,从写对一句话再到写对一段话再到写成一篇话,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走稳一米路,然后才能走稳十米路,然后才能走稳百米路。正如一句古话说得那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以上所言,如有得罪,敬请理解,敬请宽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