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处写诗行

作者: dc645fe8bda8 | 来源:发表于2018-01-23 15:17 被阅读23次

    一座陌生的城市,会因有你期待见到的人而倍感亲切。比如说,我前不久第一次去过的安徽铜陵。

    和鹏超去铜陵参加叶保菁诗歌朗诵会,时逢《西安建大报》总第1000期出版。对于各大日报来讲,千期或许不算什么,但这份曾在不同时期按月、半月或双旬出版,并多次停刊的高校校报,攒足这1000期,则历时61年,汇聚了几代师生的努力。

    报虽小,却记录着大学历史,联系着校园内外。从安徽铜陵学院退休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原建工系1957级校友叶保菁老师,就是这千期校报在两个不同时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60年前的大学时代,作为班级通讯员,在当时的《建院通讯》《星火报》发表新闻稿件40余篇,直至校报1960年首次停刊。

    叶保菁老师大学毕业后扎根铜陵半个多世纪,实践求真知,讲台传道义,从一名青年技术人员成长为铜陵市土木建筑领域的权威专家,为本地区的城市建设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主持完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退休多年的他,工作生活依然充实饱满,参与着铜陵市重大建设项目的评审工作,帮扶着铜陵学院多名学子的学习实践。

    2013年,《西安建大报》刊发叶保菁老师寄来的稿件《半个世纪前的大学生活》。之后我与叶老师通过电话或短信保持联系,并邮寄赠阅出版的每期校报。叶老师细致严谨,和蔼可亲,对于后来编辑部的多次约稿,他总是有求必应,如期完成。从邮箱系统提示信息得知,好几次他为校报写文章到了凌晨时分。这些回忆并校初期大学生活的文字,充盈着历史的厚度和情感的温度,满怀校友对母校的拳拳情谊,为在校学子带来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养分。2016年学校办学120年并校60周年纪念丛书《甲子六书—风华正茂·学子篇》编辑出版时,叶老师的多篇文章收录其中。此外,校友谈校风的文章还在省上组织的评选中获奖。对于来自母校的校报,叶老师读完后常转交铜陵学院报编辑部的同仁以供参考交流,并给我们编发短信以示感谢和肯定,内容充实完整,态度低调谦逊,这对我和同事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校报1000期,编辑部策划办一次展览。回顾校报历史,心怀感恩是应有之意。接受叶老师邀请去铜陵参加他的诗歌作品朗诵会,当面向老校友对校报工作的支持表达谢意和敬意。不去,不足以表诚意。

    第一次与叶老师见面,内心充满期待。从西安到安徽,一下午高铁即可到达。60年前这段距离,叶老师三次换乘,漫漫长路,足足用了两天多的时间。

    坐落在长江之滨的铜陵因铜得名,山环水绕,清秀宜人。诗歌朗诵会是由市文联主办、作协承办,作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一项活动。据说,为工程领域的业余诗歌创作者举办专场朗诵会,在这座小城里还是头一次。

    下午正式演出,上午进行彩排。我们已亟不可待,早早到来,悄悄坐进了观众席的最后排。几年前叶老师曾送我《建筑人生》一书,为铜陵学院纪念叶老师从业50周年而组织编写出版,书中配有图片多幅。根据图片印象,我们很容易就在现场交织的人群中辨识出这位形容清瘦、白发稀疏但精神矍铄、斯文儒雅的老校友,他忙而不乱,笑容可掬地接打电话,与朗诵者交流,在会场的不同方位观看舞台效果,结束时与演职人员一一握手告别。

    虽是彩排,但现场每个人热情投入。诗歌彰显的激情与灵动,配乐剪辑的恰到好处,都让身处其中的我感动不已,不顾与鹏超“先不暴露身份”的约定,径直走向叶老师,自报家门。

    下午正式演出,演职人员换上了鲜亮的演出服,叶老师依然是上午的一身宽松的浅灰色西装,和现场的志愿者一起忙前忙后。市领导、铜陵学院领导,《铜陵日报》总编辑、记者,诗友、弟子、青年学生以及慕名前来的诗歌爱好者,将这个不算大的活动室坐得满满当当。在开始前,还有人打电话请求增加名额。

    现场朗诵的13首诗歌,是从叶老师近40年来发表在各大报刊上的200余首诗歌中精选而出,这些诗歌主要记录了他参与铜陵建设和站立三尺讲台的经历、见闻和感悟。其中《建筑工人之歌》和《一座没有铜雕的铜都》最为让我震撼。如果说建筑是写在大地上的诗行,那么我觉得在那个尚没有铜雕的时代,叶老师的诗歌就足以成为镌刻铜陵城市建设发展的精神浮雕。

    大合唱穿插在诗朗诵之间进行,使得整场演出具有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一个节目,叶老师从幕后走向台前,现场指挥一首《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他神情自若,动作娴熟而专业。从中学图书馆的十来本音乐教材自学识谱起步,经过大学期间艺术团剧本创作、乐器演奏的全面历练,使他具有了较高的艺术素养。

    虽说艺术需要天分,但我相信,在人们所看见造诣深厚的背后,是他超乎寻常的努力付出。科技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建筑人生与诗意人生、艺术人生完美结合,共同合奏出了绚烂而优雅的人生篇章。他认真地面对每一件事,诚恳地对待每一个人,尽自己最大可能、不求回报地给予他人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在这座小城里,他是很受欢迎和尊敬的名人。我和鹏超在铜陵三次乘坐出租车,有两个司机师傅认识他是“铜陵学院搞建筑的老先生”。

    在铜陵期间,叶老师带我们参观铜陵市城市建设展示馆、国际铜雕园以及他的书房。书房不大,是铜陵学院临街楼上的一间屋子。窗户面向校园,安静,明亮,整洁。长长的书架摆满各类书籍,其中保留着60年前用过的多本大学教材,实验记录用纸,手工制作的各个时期的剪报本,以及印有“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稿纸。在这历史感十足的稿纸上,他为《西安建大报》学生记者题写了“写好新闻稿,把身边的新鲜事儿告诉更多的人,是我们通讯员的光荣责任。”

    我的名片夹里,存有叶老师几年前寄给我的一张名片,上面的表述很有特点,职务:已成过去;职称:已无意义……但我此行感受更深的,是他依然奋力把握着现在,并身体力行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他寄语母校在校学子:要脚踏实地,在小地方依然可以有大作为。

    回来的路上,我一遍遍回味着学校的校风——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这是建大人共同弘扬和践行的品质。人们常说,校友是母校撒向祖国大地的一颗颗珍珠,在铜陵,我看到了他闪闪发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处处写诗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ms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