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我带领同学们反复朗读和品味22课《四季之美》。课文所写的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让我体会到作者笔下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独特韵味,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四季之美》音频1 《四季之美》音频2)
是啊,世界上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带着学生去感知自然,去体味万物之美,万物皆有灵啊!
第22课文后有一道选做题,要求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考虑到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我提出每个同学都要练一下笔。不要求写很长,真实就好,只要是自己观察到的印象最深的景象都可以写。例如“校园的早晨”“冬天的田野”“我家的菜园”“上学的路上”“美丽的长廊”“门前的池塘”等等,尽情地去描绘你眼里心中的美。
我引导同学们运用“五感法”写作文,即充分的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去观察,去品味,去发现,去了解,去熟悉身边的景或物。
我指指眼睛,同学们跟着做手势,说:“我们要去仔细地看。”我又指指耳朵,同学们便做出听的样子,说:“我们要学会听。”我指着嘴巴伸出舌头, “吃”“舔”“尝”这些词都从他们嘴巴里说都出来了,我赶忙提醒同学们有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放进嘴巴里尝的哦,大家都笑了……
备课的时候我在课本95页下方写了两段文字,想着作为小练笔的下水文让孩子们学习。周五上午我又把这两段文字用手机编辑出来,并且作了适当的修改。我最喜欢夏天,先跟孩子们分享这个片段。这几段文字动态描写非常明显。
手机编辑的文档截图(教师下水文)夏景:
雨中的荷塘
雨飘飘洒洒地落下来。
荷塘里,一个个小雨点儿调皮地跳入水中,敲出一个又一个小圆晕儿,小圆晕欢快地向四周荡漾开去,挨挨挤挤着,令水面波纹起伏,一刻也不平静。
有的小雨点跳到荷叶上,在上面打个滚儿,哧溜一下滑入水中不见了。有的小雨点儿留在荷叶上,与其他小伙伴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水晶珠,在荷叶中间亮闪闪地晃动着,晃动着……
池塘里有鱼也有虾。瞧,几条小鱼把荷叶当做伞,在底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它们是不是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呀?
…………
我想到了十多年前为学生写的一篇范文《我爱家乡的棉花》,里面就有多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我摘录了其中两个部分,带着同学们品读:
本人创作的《我爱家乡的棉花》(节选)春景:
温床上的棉苗
清明节一过,农民们就忙着做营养钵,播上棉籽儿,盖上土,浇足水,罩上塑料薄膜,一个个土温床就做成了。
不几天,棉籽儿发芽了,长出两片嫩绿的子叶,如同婴儿欣欣然睁开朦胧的睡眼,又如幼儿那一对胖乎乎、嫩生生的手掌,可爱极了。
渐渐地,棉苗换上了绿色的新装,在温床上无忧无虑地生长,像比赛似的,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模样。 —— 《我爱家乡的棉花》
我又想啊,冬天里,小孩子们最喜欢下雪了。在我印象中小时候下过好几场大雪,有时候积到膝盖那么深,虽然冷,但是很好玩。几年前也下过约十厘米厚的雪,同学们上五年级了,应该对下大雪有印象。
于是我找出作家峻青的《第一场雪》这一名篇,挑选着复制出一部分,略加改动,编辑出来,带着同学们边品读,边想象那美丽又欢乐的画面:
这部分原文为两段,我把它分成了五个自然段这是上个星期五的晚辅课上的习作指导过程及内容。当时绝大多数同学都举手表明自己已经有了写作的素材,有的同学摩拳擦掌巴不得马上就动笔。
可惜,我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让正觉文思泉涌的同学去自由发挥……有些遗憾啊!
快要放学了,为了照顾学习困难的同学,剩下的几分钟我又重点强调了这次小练笔的要求,带着他们回顾了《四季之美》和刚刚品读过的几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唉,这么多年了,付出了很多努力,不少孩子阅读和习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感觉习作指导力不从心,一节课下来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记得第四单元的一篇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先指导习作,再打草稿,然后指导修改,最后誊写作文,先后花费了整整五节课的时间呢!
这次小练笔的指导,课堂上同学们很有激情,觉得激发出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当时感觉还不错,至于效果怎么样,明天作业本收上来见分晓!期待……
网络真好啊,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