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毅夫《中国的奇迹》有感
寒冬腊梅盛开林毅夫的思想思路清晰,内部逻辑一致,有理论又有实践,且能对中国经验进行理论解释,使其自身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理论好不好,应该是有个标准:能否保持理论内部的逻辑一致;理论能否被证伪,即理论能不能来解释现实经济。这一点林老师的思想确实可以。但其理论也存在着边际模糊性和经济主体行为狭隘性的弊端,同时没有考虑政治现实需求,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又无法自圆其说。
其思想从上世界90年代开始就自然形成一个体系,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企业自生能力,通过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为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林毅夫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按照其本国的资源禀赋优势来进行产业布局,从而形成比较优势。在比较优势下,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取得利润来实现资本积累,从而产业的逐步升级。同时比较优势可以使一个国家在对外竞争中处于优势,从而可以积累外汇储备。而赶超战略下企业往往没有自生能力,使得自身不得不依靠国家来补贴,由于信息不对称,国家补贴会使企业走向依赖于政府,从而丧失发展的动力。赶超战略不利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林毅夫用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解读了建国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建国初期中国选择了赶超战略,优先发展了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工业。重工业的特点是建设周期长,利润回收周期长;初期大部分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以及初始投资规模大。在选择了发展重工业战略之后,如何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本和外汇支持,就尤为重要。资金缺少的情况下,为推进重工业的发展,就必须认为降低发挥在那重工业的成本,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资金、外汇和原材料支持。因此,就必须排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干预来认为扭曲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国家实行了低利率政策、低汇率政策、低工资和能源、原材料政策。从而相继降低了资本成本、外汇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由于低工资政策,为保证人们生活水平,又必须形成低农产品价格和生活必需品的服务价格。从而形成了一套支撑重工业发展的完整体系:低汇率、低利率、低工资、低价格+相应的计划配置政策。
这一点论证的逻辑还是相当清晰的,因为市场遵循的是比较优势原则,而赶超战略的完成不可能由市场来完成,而只能由政府实行一系列干预来完成。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必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是意识形态的选择,而是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同时在微观经营体制上形成产业国有化和农业人民公社化。因为为了取得剩余支配权,同时符合积累方向,就必须将私有制国有化。同时重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必须用农业剩余来保持。因而就必要采用行政干预,降低农产品价格而提高工业品价格,形成的工农业剪刀差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农业价格低而工业价格高为保证农民的利益就必须实行配给制,从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形成了自生而下的配给制。同时由于政府压低了工业生产原料中粮食的价格,当价格下降时,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作为理性人必然会选择少生产,从而造成供给少于需求。国家为保证粮食的供给,但又不愿对农业进行过多的投入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就只能通过规模经济来保证农业的生产,因而生产合作社开始建立。同时为了防止城市失业和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分享城市资源,则实行了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农村实行的统购统销、合作社、粮食自给供应、城乡户籍隔绝都是为了维护重工业的发展战略。
赶超战略造成的后果是工业体系失衡以及劳动激励不足,阻碍了经济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赶超战略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但是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水平的提高。赶超战略的持续程度取决于人均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和人口规模。因为相对较小的人口规模无法维持长期的资源浪费。因此,林毅夫建议用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实行经济的持续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是一种迂回生产方式,即经济的生产链条更长,生产的分工更细,生产的周期更长,生产的物品更丰富;生产要素的分离更细,生产要素的组合更加多样,生产的技术更加精致,生产的投入更加庞大,生产的产出更加多样。这样的生产方式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必然。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说的也是这一层意识。这本质上是一种生产的发展,也是一种随生产发展人类需要的必然。迂回生产方式是人类对劳动工具的创造性使用,也是生产要素的创造性使用。人手捕鱼和人通过生产渔网来捕鱼就是很好的例子。正是这样的生产方式推动了人类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挥。经济发展本质是一种分工——组合——更高层趋势的运动层级。当然,这本身也是工业化的必然,或者说工业化是分工的必然。
要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基金储备,因为迂回生产方式生产周期长,产品并不能马上就行回收,因而必要进行必要的资金储备,才能实现经济向更高层循环发展。因而原始资本积累就尤为重要。斯密曾论述了储蓄的重要性,而马克思了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汗史。当然,排除了殖民制度和奴隶买卖等原始资本的积累方式,尝试探讨经济系统内部积累的原因和方式。
】
工业化是资本的深化与广化的过程,要想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就必须首先提高资本的积累水平,而资本的积累水平又取决于经济剩余的规模,而剩余规模又取决于生产活动的绩效。如果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充分利用其资源的比较优势,那么这个经济的生产成本就低,从而积累量也就大。因为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工业化来推动,而工业的生产特点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又由于生产要素即资源禀赋是由一个国家的初始环境所决定的,而特定时间内资源禀赋的构成比重是不变的,所以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按照生产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则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工业积累实现经济的发展。那么,如何使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符合比较优势呢?要素禀赋决定要素价格,要素价格反映了要素禀赋的多少,因而一个符合比较优势战略的国家需要有灵活的价格来反映要素的稀缺程度,而这个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因此,一个符合比较优势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一国一个欠发达国家是拥有劳动力优势,如果一个国家按照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布局,则可能积累大量资本,从而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因而林毅夫反对发展经济学的进口替代战略,认为其不符合一国的比较优势,而出口导向才符合本国的比较优势。因为比较优势的最初原理就是用来论述国际贸易的。林毅夫只是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原理论述为国内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相对应的,是欠发达国家拥有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是指其发展中不用主动进行技术研究和开放,只要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进行引进和模仿即可。因为产业布局有其演变规律,发达国家往往处于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高端,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依靠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力。而这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且试错成本极大。而发展中国家则不需要自主进行开发,因此研究成本小,拥有后发优势。林毅夫论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就是运用了劳动力比较优势和技术的后发优势。
中国产业布局的最大特色在于国企占较大部分。然而国有企业大部分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其发展不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同时国有企业承担着退休职工养老金以及一系列职工福利支出以及冗员和下岗工人补贴的沉重负担,使得很多企业都是依靠国家补贴来维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国家无法对由于企业自身管理不善还是由于产业本身发展造成的亏损,因此造成了国企发展动力不足,使其倾向于依赖于国家补贴。由于国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从而导致金融行业无法实行改革,因为自由的金融行业是逐利的,会流行盈利比较好的企业。由于国企离不开了金融支持,国家为支持国企而不得不延缓金融改革。
以重工业化结构为主的国有企业也影响了银行系统,为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国家人为压低了利率,从而使得存款减少以及企业贷款增加。为弥补信贷资本的缺口,国家就只能靠发行货币来解决,从而发生了通货膨胀。而国有企业拿到贷款之后可能由于经营效果不好而发生呆账、坏账,从而可能引发银行危机。因此,银行要放开利率就必须保证国有企业效益之后才能实现。
随着农村科技的提高,农村生产率开始提升,同时发生了粮食增产。但由于粮食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都比较小,因而会发生“谷贱伤农”现象。要想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把过剩劳动力转移出去。同时,城市要吸收更多的就业,就必须按照比较优势来进行。
可见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国企的计划制、农村的农民公社和相关政府、金融系统的不开放。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发展,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其理论系统自成一体,相当完美。
新结构经济学同时强化了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在于解决外部性问题、协调问题以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林毅夫主张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来实现经济的发展。
林毅夫的思想其实证是运用了市场和政府两个经济手段,其既不同新自由主义,也不同于凯恩斯的干预主义。当然,其思想是对两者的吸收和综合,有点像萨缪尔森的折中主义,即发展“混合经济”。只不过林的思想主要是针对产业的,是从产业升级来考虑经济发展的,而混合经济更注重产业的经济主体,而林注重产业发展的经济手段。林毅夫的思想自成一体,这点事值得称赞的。但林在解释中国建国初期发展重工业发挥时,又认为其虽然不好但是是需要的,因为当时面对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必须发展重工业。可以说其思想没有考虑现实的政治因素。不过,这一点也可以从国家大小来进行解释,大国往往需要考虑其面对的国际政治生存压迫,故开始时采用重工业发展战略是有必要的。而中小国家更适合于比较优势,其面对政治压力小,即是发展重工业也无法与大国对抗,且国内资源有限,因此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要发展经济是其最优选择。这一点林毅夫并没有进行阐述。其实大国的产业发展更多的是按照李斯特的产业经济理论来进行的,即在初期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然后实现保护主义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之后在本国工业体系完备和升级后再实行开放政策,进行大量出口,形成外向型经济。还是就是林毅夫主张政府适当干预,那么如何保证政府不妄为?如何保证政府比企业决策更明智?这一点林确实没说清,其实,这一点也说不清。因为政府也是一个组织,有其自生的利益。而政府也并非万能的,决策带来的不一定是明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