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现在的各种媒体向我们呈现的资讯都是经过精心包装的,他们让观众、听众甚至读者根本不用自己做结论、也不用思考,就“好像”自己已经拥有了这些知识。事实上,如果没有主动阅读的习惯,很少有人能够通过“被喂食”而真正掌握知识。
主动阅读就是指在阅读的时候要不断提出问题,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要自己尝试着从书本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四个最主要的问题是:1.从整体上来说,这本书究竟在讲什么内容?2.作者在细节处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02.阅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阅读,第二阶段是系统略读,第三阶段是分析阅读,第四阶段是主题阅读。
通常来说,能力提升的阶段都是渐进的,有了基础能力才能有更高的能力,即更高的能力是以基础的能力为前提的。
03.易仁永澄老师说,略读或粗读的目标是找出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方式。另外,粗浅的阅读指的是面对一本很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去查询或者思索。
事实上,变速阅读才是我们需要的阅读速度,关键是要按照读物的性质和复杂程度,用不同的速度和精力去阅读。
李笑来老师曾经提到过他的一个绝技,就是不管多难读的书,他都可以耐着性子只字不差地读完。当然,做记录是必不可少的,问题现在解决不了就先放着,但一定要记录下来,兴许哪一天你就会突然碰到解决它的方法。
很多人指望一次就把书中的内容全部搞懂,结果往往是在有些地方卡住了,啃不下去了就干脆半途而废。所以说,能够进行粗浅的阅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04.分析阅读是为了提升理解力而做的一种阅读方式,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为分析阅读提供帮助。
主题阅读是要求读者为了某一主题,读很多书,并找出这些书中关于这个主题的相互关联的地方;进一步地,架构出一个可能在任何一本书中都不会出现的主题分析。自学能力其实就是阅读中的主题阅读阶段所要求的能力。
创造是最有价值的事情,那么如何创造呢?靠自学,自学绝非简单地输入,它更是一种基于个体的思考总结进行的创造活动。自学的方法论就是进行主题阅读,架构出一个可能在任何一本书中都不会出现的主题分析(写论文就是这个思路啊)。
05.做笔记很重要,它也可以成为二次创作。
关于做笔记,值得一提的是,钱钟书先生的130余万字的《管锥编》,其实就是他老人家在书边写下的注释的合集。
笔记也可以变成书,这是我的信念,我认为未来这会是一个市场。原因在于现在各个领域的拥有完整体系的书已经接近饱和,需要有人来帮助大家更有效率地消化吸收。
06.想要融会贯通地完成整套动作,就必须忘记每一个拆解动作。这是一个看起来反直觉的道理,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张三丰教张无忌打太极拳的故事:张三丰向张无忌演示了一整套拳法然后问他,你记住了多少?张无忌说记住了一半。于是张三丰就又演示了一遍,再问张无忌时,他的回答是全忘了,这看似违反常理的回答反而让张三丰很满意。其实金庸想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从一招一式学起,但是想要融会贯通地完成整套动作,就必须忘记每一个拆解动作。其本质是目标的层次的提升:如果目标是完成单一的拆解动作,那么注意力也会被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就会生硬别扭;如果目标是完成完整的全套动作,那么注意力就不会放在单一的拆解动作上,整体表现就会流畅舒展。
读书也是如此,前面提到的四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的、有明显界限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07.在字典中,很多字都有多种意思,它本身都是模糊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每一次使用只有一种意义。所以作者和读者使用同一个单词,并采取唯一相同的意义时,模糊地带的状态才会消失,他们也就找到了共通的词义。所以可以这么说,词义只有在沟通过程中才能够出现。
“写作的本质是为了沟通。”作者要做到尽量精确地表达,考虑读者的认知范围;读者也要尽量精确地理解,考虑上下文语境以及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通过一本书和作者隔空交流,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幸福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