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先生说:“对物质技能的掌握,包含着对自然合规律性的了解和运用。”
这种“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对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使其充分汲取 华夏美学的精华。由哲学之理到画家之理,宋代山水画完成了向求真务实、形神兼备的美学风格的转变。尽管自然界中万物不一,但主体并未在画中体现出征服自然的意识,它表达最多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传达“天地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存在,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的统一。
所以对于宋代山水画的审美体会有着儒道佛三家 思想的深厚根基。因此,文人墨客至士人阶级面对山水画, 总会将个人的审美领悟与人世相结合,积极入世者会感受到一方清凉净土,消极失意者便会增添一抹生命色彩。
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艺术成就斐然的时代,也是各种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任命众多知识分子来治理国家,尤其突出的是宋徽宗,他本人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所以他将自己的朝廷打造成了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从而为宋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及美学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朝的宫廷美术空前发展,特别是山水、花鸟画家队伍迅速扩大,画院的山水 画注重成熟、精美的写实技法,有声有色的美学意蕴,以其独特的精神面貌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具象写意的审美特色。
分析宋代山水画可以发现,其发展受多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综合性的美学精神,又因北宋理学思想在当 时备受推崇,一度成为时代文化之魂,所以宋代山水画的 美学意义总是贯穿融会其中。
然而,理学虽以儒家思想为 主体,但用时代的眼光去看,它兼具道与释的文化精髓, 具有深邃的思辨性,既体现了个体人格之美,又体现出天 地之大美,真正完成了儒、释、道三家之融合,宋代山水 画的美学背景便包含这些令人深思的哲理。
“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核心,主要从事物的原理入手, 探究细微之理,从而达到对宇宙的理念上的把握,获得智慧。
对绘画来说,就是要求画家能用一颗虚静之心去观察 客观世界,怀揣审美心胸去体悟、表达自然中蕴含的生命及规律。 李泽厚对宋代山水画特征的分析宋代山水画的风格特征与美学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 在不断变化,所以宋代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艺术时代,因 其有着北宋、南宋之分的政治背景,创作主体也被赋予了 不同的主观意绪。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主要从两 方面对两宋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进行辨析:一方面是风格特 征,经由北宋山水画作得以总结,北宋时期的山水画是以 “充实为美”风格来包罗更为宽阔的审美范畴,将创作主 体的心绪忧思融入万千的自然世界之中,画家们把这种充 实转化为崇高美学,设计出一幅丰富的全景山水图。
这幅 全景图使人们有充分的空间去发现,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发 挥着自己的认知水平,畅游在审美享受的天地。而南宋的 代表画家们属于创新一派,他们在北宋山水创作的风格上 产生了鲜明的特征——截景式,即题材、场景、对象。
宋代山水画的美学观令人深思,《美的历程》着重介绍了宋代是中国山水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山水画的画面 感观充实雄伟、气势壮阔;南宋山水画的选景注重局部且突出细节,两宋之间的风格过渡也可称为是“无我之境”从向“有我之境” 的转移,艺术特征变化显著。
在艺术成就方面,宋代山水画家的山水造境进一步提升了山水画的美学意蕴。另一方面是意境之美,北宋的全 景式构图表现了山水画“以大观小”的表达方式,这种“以 大观小”即“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 动的大自然”是由北宋画家沈括提出的绘画美学思想, 即画家应该在画面上营造出无限天地与壮观宇宙之境,表 现的是一个全面的审美观照,从而突出中国古典美学中独 特的空间审美意识。
李泽厚认为北宋的山水画追求的是通过自然景物能看到整个人生与生活,是一种宽广的自然环境和生命价值的真实写照,而不拘泥于某一时刻或某一角 度的片刻感受,这便是宋代山水画的第一种意境——“无 我之境”。这种“无我”不是不掺杂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与思 想,而是随着艺术家对山水的自然描绘,在无意识中迸发 出的意绪,李泽厚认为南宋的山水画能把人们在审美过 程中的感受、理解、情感等指向更加确定的方向,这便是 宋代山水画的第二种艺术意境——“有我之境”。但该意境 在南宋的绘画发展中仍属于一个发展开拓的过程。
这一时 期的艺术家更自觉地抒发情感、追求诗意,将自身情感有 效表达在他们的作品之中,虽然仍属于自然景色的真实再 现,却极大丰富了中国艺术的美学传统,为整个民族绘画 的美学标准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无论是北宋具有特色 的全景山水,还是南宋具有诗意的特色山水,两种美虽各 有不同,但都是中国古代极具代表的艺术成就。
李泽厚对宋代山水画意蕴之美的解读 ,一是解读“景”与“境”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景”与“境”是根据主客体 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衍生出来的。顾名思义,“景”是指景色、 风景,山水画中的景多以树木、山石、烟雨、祥云、点景 等形式呈现;“境”指境界,指个人品格及心性修养达到的 一定高度。李泽厚 先生这样品论中国画的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 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 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 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其一,“景”的现实性与“境”的虚拟性。创作山水画的过 程是“景”的现实与“境”的虚拟相统一的过程,画家首 先会仔细观察身边的远景、近景,发现其美的本质,再结 合景观中的空间,“亦真亦幻,亦虚亦实”,阐述了人之神 与山水之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宋代山水画强调“理性”,具 有“可操作性”,使真实的自然之物被真实地勾勒在画面上, 纷繁地表达着大自然的生动及主体生命的灵动,此时的意 境为艺术家所独创,他们尽情地流露内心深处体悟到的“造 化”,这种虚境的创造也并非建立在一人之上,还会有很多 不同的审美主体来鉴赏不同层次的美。其二,“景”与“境” 之间的双向互动,亦是神与行之间的协调,由“景”及“境” 代表着“景”的二次创作,达到情感上的升华,这是一个 移情于景的过程。
画家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的同时还 要游之有所得,学会“畅神”,凝神静气地遨游在自然之中, 摒弃利害得失,感受与物俱化,神与物游的境界。从而将 所见所感呈现于山水画上,使山水画成为表达宇宙精神的 一种媒介,让这个带有真实性的虚拟空间充满无限的遐想。
从“境”到“景”是“境”的再现,宋代山水画的“境” 是由画家领悟、构思而成的,画家经由作品表情达意的一 种艺术境界,此种境界是艺术家将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 产物,是其在对客体物象进行提炼后,融入自己的情感, 最终形成一幅由真实景物组成的带有联想的山水画,供观 赏者们品味,从而引发观者共鸣。 而是阐释宋代山水画的生命意识 宋代山水画一直以“意境”作为审美标准,强调深度 挖掘“景”的内在品质,但无论是北宋的“师从自然”,还 是南宋绘画对诗意的追求,艺术家创作的最终目的都是超越自然,寻求自我价值和自我精神的铸造。
这亦是当代人所追求的,通过对古代画作的品读获得灵感,提升涵养。 尤其是宋代山水中的生命意识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所谓 生命意识,即与古人对话,通过创作者所运用的技法、点 景、意境等形式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伴随时间流逝时常停下脚步去观摩,寻求真切的自然, 感受真实的生命,合理运用自然规律去正视人间百态,增加生命的厚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