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 第一章:大换血之羯人石勒
艺凡:接前文,前文咱们提到了石勒。
易中天:嗯,石勒,后赵的皇帝。
艺凡:石勒是哪里人?
易中天:羯人。又称羯胡。具体来自于哪里,不清有,还有说月支的,又说西域胡的一种的,又说伊朗的。已知的是胡人是被藐视的一个群体。而且作为奴隶被买来买去,石勒就是这样的努力。
艺凡:那他是怎么发家的。
易中天:想摆脱被奴役的命运,揭竿起义了。从组建一只土匪队伍开始,到后来的占山为王。
艺凡:从奴隶到将军了。
易中天:对,成为匈奴汉国一员骁勇的战将。到刘渊称帝第二年,石勒攻陷了冀州,兵力也增加到十多万人。此时关键时刻到了。
艺凡:什么关键时刻?
易中天:石勒没有报仇雪恨,而是对汉文化更加尊敬和向往。
艺凡:为什么会这样呢?
易中天:张宾的意见。
艺凡:张宾是谁?
易中天:类似于张良。公元314年,石勒和张宾又通力合作,一口吞掉了盘踞在幽州的王浚。之后称为赵王。
艺凡:成为赵王之后,还尊重汉文化吗?
易中天:尊重,特别尊重。他明令禁止侮辱汉族知识分子,还设立公族大夫来管理士族。他又实行汉胡分治的政策,设门臣祭酒管胡人诉讼,设门生主书管胡人出入。
艺凡:很难得啊。
易中天:更难能可贵的是,石勒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甚至亲临太学和小学考试儒家的经义。
艺凡:他也不认识字啊。
易中天:石勒有石勒的办法,他的办法是让儒生读书给他听,即便在行军的路上也如此。久而久之,奴隶和强盗出身的石勒也慢慢有了学问。
艺凡:如果不是文盲,石勒没准也会成为汉学家。
易中天:对。
艺凡:当时的人怎么评价石勒呢?
易中天:神武韬略超过汉高祖,雄迈卓绝超过魏武帝,夏商周三王都不可比,也许只是略逊于轩辕黄帝他老人家吧?
艺凡:这个评价是不是有些高?
易中天:是高,但他的历史地位也不可低估。如果说匈奴刘渊的作用,是在汉文明的腹地打进了一根楔子,那么羯人石勒的意义,则在于首次实现了中国北方分裂后的重新统一,尽管这次统一是短暂的。然而南北朝的局面却已初见端倪。在灭亡了匈奴的前赵以后,羯人的后赵拥有了除辽西和甘肃以外的北方大部,与东晋隔淮河对峙。这就为今后将近两个半世纪的历史定了调子,尽管北方将再次分裂,直到另一个民族再来整合,再次实现短暂的统一。
艺凡: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又是谁呢?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氐人苻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