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事项:
阅读本文需要有一定RIA便签基础的伙伴(参加过RIA便签训练营or拆书帮会员)
在连续带了若干期RIA训练营,每一期的学员都认认真真的完成作业,平均一个人就要产出15个RIA的便签。大家认真学习、潜心修炼终于掌握了RIA的便签写法,具备了拆书法的个人学习便签的基本能力。
(RIA便签法)

来做个小调研:从开始训练营书写便签起,到现在为止,有没有哪个便签你只要找到适用场景就会去实践的?且半个月以来实践了3 次及以上?

有的同学会反馈说,丫丫老师,你这哪是调研,你这是在扎心!我笑而不语,因为,扎心的问题接下来才开始:
写了很多便签,
*1.是为了写作业而写,还是为了致用而写?
2.致用的便签就一定能用?
3.一定能持续用?*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很多人都陷入深深的沉思,可见:从知道到做到,差的可能不止一步!
然而在带了多期训练营,和RIA已经建立了相当一段联系的我,时常也和RIA进行一些落地方面的探讨,他们就像三个朋友一样,分别告知我一些关于落地的看法。下面我们分别从小A,小I和小R的角度看看,怎么落地?
先从小A 的角度来看:
假设A便签是基于已经完成得比较完美的I便签的基础上(What、Why定义精准,有明确可落地的How步骤,有清晰的Where适用边界),那么此时,最大的难点就是落地了。比如在以下的便签《非暴力沟通》四步已经经过提炼:
如何做到非暴力沟通?
I便签How部分
步骤一:说事实
步骤二:谈感受
步骤三:讲需求
步骤四:提帮助
大家看看,在执行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阻碍是?可能在真实沟通场景里压根想不起来要用这种方法!!
比如,情绪一上头,忘记步骤一“说事实”,还是延续“贴标签”的习惯,导致了暴力沟通的情况出现。有人说,“我不是不重视沟通,不是不知道用这个方法,就是情绪以上头,就忘了。这和我写了多少便签,没有多大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本质就是缺乏“觉知”意识的体现。缺乏这种“觉知”意识,就会出现意识不到自己在当时的状态里,意识不到需要冷静执行正确的操作步骤。
可以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分为事情发生前,和事发后两步走。
事发前,感觉自己情绪要上头了,我们可以用“观察记录”替代“情绪”,做一名事件发生的旁观者。作为旁观者,此时你有一半的状态是冷静和客观的,就能够很好的觉知到执行正确的步骤了,相当于提前冷静,让自己执行A2。
事发后,即如果这件事已经发生了,情绪已经上头了,我们可以待冷静之后进行复盘记录,如在合适的Where适用场景下,如果我用了正确的方法,打勾,没有用,打叉。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己的觉知意识,相当于在事发后强行让没有正确执行A行动计划的行为在复盘过程中强制用A1反思一次。
因此提升觉知力,强制我们在适合的场景Where中启用A1orA2,就可能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的A落地了。反过来,A落地,又更好的刺激我们有信心持续做到知行合一,固化I认知。

再从小I的角度来看:
接上面所说,我们自己写出来的RIA便签,严格按照技能点要求完成,但是否一定适合落地呢?小I说,不去实践一下,就永远不知道。
仍然用非暴力沟通的案例举例:
I便签How部分
步骤一:说事实
步骤二:谈感受
步骤三:讲需求
步骤四:提帮助
Where界定是:基本重要的场合沟通都有效果。
于是小张用这个方法和一个屡教不改,上班总是迟到的下属沟通。便用了这个方法,结果却发现,下属根本不吃这一套,仍然继续迟到。
小张便开始思考自己的这套方法怎么更好的完善,在看了《可复制的领导力》后,里面讲到一种负面反馈:以下是重新经过整理提炼为I2:
B说事实
I讲影响
C展后果
细细比对之后,小王发现,这两个沟通结构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于是综合考虑后,他进行了整合如下:
1.说事实
2.讲影响
3.展后果
4.讲需求
5.提帮助
可以看到,在小王的应用场景中,他保留了两者共同具备的“说事实”,去掉了非暴力沟通的“谈感受”,因为对于一个经常迟到的员工并不在意他人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下属的利益不相关,直接换成BIC负面反馈的“讲影响”和“展后果”更和下属本人的利益相关。
在这样的场景下沟通起来,效果更好。
通过以上的操作,能看到,小王最初用的原文提炼的步骤进行了实践,当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又开始思考可以调整的I步骤,进一步加工,同时进一步聚焦适用场景Where。
因此对于I便签而言,实践后的加工是很有必要的,重点从两方面着手:
1.加工重点从How步骤:调整步骤or让步骤更落地易执行;
2.加工Where适用边界,进一步聚焦,调整or缩小适用范围。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深化你对What和Why的认知。

最后再从小R的角度来看:
R阅读原文是知识学习的一种输入形式,当然,学习的输入形式不止这一种,“尽信书等于无书”有时候书上的内容不论是适用场景和步骤可能需要我们进行加工和转换才能应用。那么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实践,如果能够从和我们解决问题相似的场景中学习就更容易拿来实践应用了。因此对于R,我们除了阅读书籍,也可以多去拓展学习渠道。
如:工作中的优秀标杆案例,领导指令和要求,工作的培训;或者日常的电视;综艺(如奇葩说),电视剧(甄嬛传,杜拉拉升职记)。我们把这些地方学习到的内容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R部分(只是需要区分知识和信息的区别,不在此处赘述,详情可见《这样读书就够了》)
最后,回顾下,关于落地,RIA三位伙伴的落地建议有:
A提升觉知:事前记录促A2,事后复盘做A1
I迭代加工:加工How,聚焦Where
R拓宽渠道:打开输入渠道。
分享到这一步,看起来仿佛有些意思的样子,做到了这些真的有效果吗?
我想讲一讲我自己是怎么按照这样的方式发生改变的:
从前我在一个机构其中一个门店上担任店长,我是一个对员工非常严苛的人,只会找问题,不会发现亮点。久而久之,和员工关系也不太融洽。
一次机缘巧合,读到书中一个片段“正面反馈”,于是我决定试试看,但用了一两次,我就忘了,因为毕竟我习惯于挑剔他人了呀。这时就出现了小A的问题,觉知能力不足。
怎么办呢?我在办公桌上贴了每天下班前必须表扬员工三次,做到以后在每日必做事项栏里打勾,反之打叉。
就这样,坚持了2个月,我明显感觉到员工看我的眼神都变了,由从前的躲闪变为温和。
但是接下来我发现光正面反馈的表扬是不够的,一些员工在我认为很基础的工作上积极主动性比较差。于是细细研究了正面反馈的How步骤,我意识到不能单纯表扬,除了表扬,还要有原因,有潜在的价值引导。而这个过程就是小I提到的问题,我的How步骤在过程中优化和迭代。就这样实行了3个月,到了年底,我被提拔为片区负责人,负责整个成都片区的业绩管理。
后来回过头来看,发现那段时间我除了在工作上有这么大改变,生活上也温和很多,这是源于不仅我有书籍片段作为输入,同时在拆书帮等非盈利社群活跃,向很多社群管理人员学习,感受到人人为人人的精神,体会到了怎么在没有经济利益驱使下,用正面反馈鼓励他人一起把社群营造更好,这个社群环境对于我而言,就是书本输入R之外,另一个输入渠道。让我从一个完全只对事的人,逐渐调整为不仅对事,也关心他人感受的人。

RIA便签的训练让我们从某一个时刻同时输入R,总结I,思考A,模型是非常经典的,对于提升学习力有很大帮助。
因为成长是动态的,所以真正的学习也一定是动态的,不断总结优化,迭代,精进,才能更好的把RIA便签法用于动态成长和精进中,实现人生动态指数级的增长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