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读悟】
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教之所由兴的四法“豫、时、孙、摩”,又知道了教之所由费是“不豫、不时、杂施,不摩、燕朋,燕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怎样做一个优秀的教者师者,成功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呢?我想从上周六晚我们经典导读师资群的论学开始我的分享。
上周六的论学让师友们感到意犹未尽。论学结束后,我在大群里看到一位师友留言说:“感恩杨老师!今天晚上杨老师的讲解,让我感觉心似乎一下就开了,天也好高啊,开心原来如此!”这是来自学友的一份多么美好的体验和感受。是的,我当时听完整个论学以及杨杰老师的梳理讲解之后,同样也是这样的感觉,那就是把封尘闭锁了很久的心打开了,开心了!
还记得师友们在论学中各抒己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热烈地分享着自己对主题“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的认知。论学过后,杨杰老师做总结答疑。他和封雪学友一问一答对主题的深入剖析梳理是“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师友们“相观而善之谓摩”,大家互动交流,每每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尤其是最后杨杰老师的启发点拨,听后让我醍醐灌顶,心一下感觉被打开了,同时真切感受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只让学生孤独地学习闭门造车,必然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闻。”而在课堂老师如果可以经由team work,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成他们自己对知识的独到见解,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必然是精彩纷呈,能大大激发出孩子们学习热情并且让孩子们在求知中树立起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所以一个优秀的师者是有爱的,他们不仅拥有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更有一颗对教育付出的拳拳之心,他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从平台的学习中可以感受到每位老师身上的这份博爱和精深。
成功地教学同时也是需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未雨绸缪。《黄帝内经》中也讲“不治已病治未病”,说的是同样的道理。治病要防患于未然,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防患于未然的教育才是最高的教育。等到学生犯错了再去纠正,等到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事后再去补救,学生就会产生抗拒心理,就算再努力,也很难成功,因为“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最近看到一位学友向老师请教说,她为女儿报了舞蹈班希望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培养气质,可是10岁的女儿没有坚持几周就不愿意学习舞蹈课了,妈妈为此十分沮丧想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呢?
不难看出妈妈错过了孩子运动的教育敏感期。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儿童都会存在不同敏感性,他们会对特定的一些动作行为事物表现出强烈的专注学习能力。0-3岁是孩子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在孩子的运动敏感期,让孩子多参加运动,这可以成就一个孩子对运动的终身热爱。如果错过了这些关键的时期,再去发展纠正他们一些习惯和认知是特别困难的,这是我的一点切身的体会。
综上所述,优秀的教师要懂得抓住教育的时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已。同时教育要抓住孩子智能发展的敏感期避免“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如果错过了这些关键的时期,再去发展纠正他们一些习惯和认知是特别困难的。优秀的师者如果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把握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依循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正向的价值观,犹如按时播种及时浇灌,一定可以在教育中收获事半而功倍的效果,达到立德树人化民成俗的根本目标。
以上是我阅读《学记》09的一点思考,分享在此与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