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忆读书》,从冰心的读书经历中给孩子们总结出判断“一本好书的标准”,不由回忆起了自己选书的经历。
如今的书店闹哄哄的成了大卖场,大多都是选教辅、买教辅。很少再有翻书、选书、读书的气氛。选书,首先成为了一件头疼的事情。满眼书海茫茫,不知何处可以拢岸。
我已多日不去书店选书,多在网上买书,现在淘宝先进,功能强大,会根据你的爱好给你推荐书籍,有时候还是惊喜连连。
面对那么多其实大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我们首先知道自己不喜欢、不想读什么样的书(仅限于文学和社科类)。然后,淘汰下来的,范围缩小,可选的书就容易水落石出。
一不选太新的书。太新的书,尽管经过媒体的宣传炒作,往往容易是雷声大雨点小,可捞出的实在干货不多。因为没有经过时间的筛选和考验,很容易名实不符,货不对版,有时候那些书只是昙花一现,徒徒浪费我们的时间。
一不选各种年选本和丛书套书。不是说这类的书一无是处,是说这样两类书,往往鱼龙混,特别是套书,容易茄子搭着葫芦卖,质量参差不齐,容易给人一种卖菜的撮堆儿卖的感觉。与其不留神咬一嘴沙子,不如另辟蹊径。
一不选腰封上写一串名家名字联袂推荐的书。也不是说这类的书就一定没有好书,而是说上当受骗多次,有些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类书明显的商业操作色彩,拉大旗作虎皮,拉一串名人唬人,往往这些名人碍于情面,根本没有看过书,却一起加入叫卖的大合唱。这类套数,让我看到那灿烂的腰封,总会想起选美比赛那些缠裹在美女身上的缎带,随猫步一起性感地忸怩摆动,有些不伦不类。
不过,读书,其实应该是越读越少,而不是越读越多。人这一辈子,读书读到最后,书架上剩下的可读的书,就是那几本,那几位作家或学者的著作而已。坐拥书城,尽享六宫粉黛,是年轻时读书时的心态。对于我而言,如今选书,不是看宣传的热闹,不是看包装的花哨,不是看印制的精美,而是首先选作者。选书选到最后,只剩下最简单却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作者是书之本,是书之魂,会对他自己的书负责。因此,我只选那些我信任的作家和学者的书,我会尽可能地买全他们过去出版的旧书和新近出版的新书。对于陌生名字的作者的书,我会先了解一下,觉得可以信任,并确定自己确实有兴趣,才会对他们下笊篱。
读后感:肖复兴老师的《选书》写的通俗易通,生活气息浓郁,让人读完长舒一口气,感觉郁闷心中很久的一块垒瞬间化解,痛快!形象!特别是有些比喻一针见血,将冠冕堂皇的炒作毫不留情地剥离真相,让人难以忘记。
特别是最后说到,读书读到最后只选作者,颇有同感,我也是喜欢某一作家的作品,就会把他的其他作品都搜来读读,现在电子读书平台都会向我们推荐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例如微信读书,喜马拉雅听书等,方便极了。读完作家其他作品后,你会对这个作家的写作风格,生活经历,文风变化等都有了全面了解,对他作品也会理解的更深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