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部口碑非常好的电影想必很多人都看过,那就是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这部影片在豆瓣上评分是9.2分,可以说评价是相当地高了。不过,我觉得这部电影除了体现一个好爸爸的重要性,更多的是揭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概念是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伴提出的,这个概念相当具体,它既不是重复性的工作也不是娱乐性的玩耍,我今天试着从电影的角度来对这些特征进行进一步解释。
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设计出来的;并且常常需要老师的帮助。
先说第一个方面,被设计。影片中,阿米尔-汗饰演的爸爸马哈维亚曾经是印度的摔跤冠军,他训练女儿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争取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所以,他针对女儿的一系列训练,全部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服务。
为她们定制每天的训练内容,跑步、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等等
发现女儿服装不利于跑步,将侄子的长裤改成短裤给她们穿;
为了不影响训练,不顾两个女儿的苦苦哀求,把她们的头发全部剪掉;
在田地里自己开辟出了一摔跤场地,专门用来训练她们;
把自己的侄子也拉下水,只是为了给女儿当作陪练;
缺少摔跤专用垫子,他想办法把床垫改装成了摔跤垫;
发现大女儿的教练训练方法不靠谱,到学校质疑教练,甚至想要跟教练PK谁厉害;
在女儿学校附近租房住下,执照自己的一套方法偷偷重新训练她;
……
正如爸爸在影片中讲的一句话那样:“妨碍摔跤的都要清除。”
再说第二个方面,老师的帮助。爸爸做为一名退役的摔跤冠军,有着丰富的比赛经验,他也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和教练,训练的思路也非常清晰,先从基本的体能训练开始,接着教授摔跤技巧,改善饮食增强体力,然后时机成熟后让女儿参加一些比赛。当女儿长大了,爸爸又同意了女儿的请求,让他到印度更专业的摔跤学校去接受更系统的学习。从一开始接触摔跤到最后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世界冠军,女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练的指导和修正。
另外,还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掉入舒适区的陷阱。人在舒适区是不会进步的,因为在这个区域的事情我们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只有在学习区,技能和能力刚好超过我们掌握的范围,又不会让我们太难,才有动力去完成。
影片中,爸爸充分利用了这一原则,在训练中循序渐进,先让女儿跟侄子一起训练、比赛,当女儿战胜了侄子,才让她去外面参加正式的比赛,虽然第一次比赛输了,却让女儿看到了自己的潜能和未来的可能性,激发了她的斗志,在后面的训练中也更加积极了。
刻意练习,它可以重复很多次。
刻意练习和我们大多数人平常做的练习有两点区别。
第一,要在学习区选择合理而高强度的活动。
第二,重复的数量。
这两点影片中并没有给大量细致的镜头,大部分都是一带而过,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找到一些片段。
比如女儿第一次跟侄子在摔跤场进行训练时,年龄和性别的优势让女儿一次一次被侄子打败,但是爸爸并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叫他们重新来过,这种训练一定是大量重复才有效果的。
刻意练习,对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
也就是说每次练习的结果如何,是能得到持续反馈的,并且得到相关的指导和建议。这就突显了教练或导师的重要性。
影片中,爸爸对女儿的成长作用非常大,他不仅发现了女儿具有摔跤选手的天赋,在日常的训练中,他还不断地纠正女儿的问题,包括思想方面的。这种反馈是及时的,有效的,使得每一次的训练让大女儿都知道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
反而,当她到了新教练那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教练在不了解她的情况下,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条式的思维对她进行训练,使得大女儿不仅失去了自己的长项,弱点也反而更加突出,导致在比赛中一次次失利了。
刻意练习,这是非常费神的。
刻意练习首先是专注和集中,这与其它不经意的练习有很大区别。
影片中爸爸每天早上5点就叫她们起来跑步,做各种体能训练。等基本功练得差不多了,又把她们的堂哥加入进来专门做陪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姐妹也就是在这样的训练下慢慢长大,一步一步从全国冠军走向世界冠军。
刻意练习,这并没有多少乐趣。
刻意练习不是去做我们得心应手的事,而是去死磕我们不会做不擅长的事。正是这样才不轻松,没有乐趣可言,所以在影片中,两姐妹在高强度的训练压力之下,终于产生了反抗的心理:把爸爸的闹钟故意调晚点,把训练工具弄点小故障,甚至不训练偷偷地参加朋友的聚会。所以后来大女儿到了新环境后,没有了爸爸的严苛训练,她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为按照教练的方法,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也能轻松地就把训练的事做好。
这就是我从这部电影里,对刻意练习的理解。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说,我工作很努力,也很勤奋,可就是没有什么起色呢?为什么我工作十年了,工资水平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呢?那我就要建议先看一下这部电影,然后再想一下,你所谓的勤奋,是不是只是在舒适区做着重复性的工作?是不是从来没有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工作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行?有没有刻意地去提升自己,改进自己不会的地方?
#6094-阿东-三悟久子#橙子学院码字岛第10篇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