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干扰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法国电影《然后》有一个这样的情节:
女孩的爸爸,预感到妻子将不久于人世,看到还不到十岁的女儿,跟妈妈感情那么深,他决定要跟女儿谈一谈关于死亡的事情。
他希望能通过对话,帮助女儿对妈妈的离去能有一个思想准备。
爸爸:亲爱的,对于死亡,你知道些什么?
女儿很自信的回答:我知道很多,我们死了之后,会被埋在泥土下面。那里有很多的鼻涕虫,然后那些鼻涕虫一点一点把我们吃掉,然后我们就不存在了。
爸爸:是啊,亲爱的,科学上确实是这么说的,但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你想听听我是怎么看待死亡的吗?
爸爸:我想我们死了,但我们并不会消失,当我们死后,或许我们不存在了,但或许,我们更好的存在着。亲爱的,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想吗?还记得我常常把你带到海边,对吗?海上经常有一艘船渐渐地消失在海面上,你还记得对吗?你见过船渐渐地消失在远方,那么我的女儿,当一艘船在海上消失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它了,我们能够说它就不存在了吗?
女儿:不能,我知道船还在。
然后爸爸继续说:是的,我觉得人的死亡也是同样的道理,就像生命出于某些原因,要渐渐地远离我们,虽然我们的眼睛看不见它了,但是他很可能就像去远方的船一样,依然存在着。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爸爸把即将到来的妈妈的死亡,为女儿赋予了一个这样的意义——虽然我们看不见她了,那是因为她去了远方,在另外一个地方存在着。她只是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用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依旧存在着。少了许多生离死别的疼痛。
这是我听陈果老师讲的一个故事,她说某种程度上,她觉得心里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掉。
她又续写了以下的桥段:
女儿问:爸爸不对呀,航船还会回来,可是为什么死去的人从来不回来?为什么死去的人不会回到我们的身边?
这时候,爸爸对女儿说:因为他们正在去的地方,比这里更美好,所以他们不愿意回来,但是亲爱的,我们还会见到他们,因为我们也正在往那个方向去,而他们在那里等着我们,有一天在那个更美好的地方,我们还会拥抱,我们还会相聚……
写完这个桥段,她说,我感觉我的逻辑通畅了。
于是,死亡神秘面纱下又增添了一份美好。
更有圣人先哲,在死亡面前安之若素,不贪生不惧死,将生命活的光彩照人。
庄子在其爱妻死后,击缶而歌,说她其实是回家了,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
洒脱的心,造就一个洒脱的世界。
歌德在预见自己即将死亡时,将消息告诉了家人,在一团哭声当中,他笑言:不要难过,是我要死了,不是你,不要听错了。
他说:我希望你们不要难过,因为死亡对于我来说,不是我在宇宙中消失,不过是我以此一种能量形式,转化为彼一种能量形式存在。死亡对我而言,是一种更自由的存在状态和一种更无处不在的存在感。
这些不被死亡所威胁的伟大灵魂,成就他们之豪迈与豁达的,我想应该是他们将活着的日子都赋予了极致与不朽的意义,所以他们站的比死亡还要高。
他们就像光,通过他们来世界的这一遭,为我们照见了什么,为我们点亮了什么。
有句古谚语说“每一朵乌云都镶着银边。”或许死亡这件事情之所以存在,也就是为了要提醒活着的世人,莫辜负这转瞬即逝的每一天每一刻,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生,在当下的生活里尽力创造我们的充实与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