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这个大赢家,就是《使女的故事》。

我想看到这里你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反乌托邦呗!
而对于这部电影和书籍,我并不想简单的把她归位为反乌托邦,一分为二非黑即白本来就不是这个世界的样子,更何况我们的女主穿的一席红袍。
故事情节简单说就是社会的极端倒退,自由权利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子宫。

“没有什么是在一瞬间改变的;
而像在一个逐渐加热的浴缸里;
你会在反应过来之前 被活活煮死……”
这不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温水煮青蛙吗?
巨大的反差,映衬着荒谬的状况。怎么可能?即使当这一切来临,我们亦会奋力反抗。可是当这一切是一点点来的呢?
职场上的懈怠,感情的淡漠,疾病的恶化,不都是润物细无声吗?当发现变化惊人之时,却已是时过境迁,再也回不去了。
如果说《使女的故事》仅仅是众多可能当中的一种,发生的概率似乎远远不及女权的兴盛,但《我在伊朗长大》就是一个真实年代的映射。

2017年,我们在世界众多地方享受着两性愈加平等带来的福祉,然而另一面,有些地方依然有合法的4个妻子,依然有讨老婆是为传宗接代,依然有拐卖妇女幼女。
就连前段时间闹到沸沸扬扬的孕妇跳楼事件也被归类为丈夫不签字,老婆就要忍受疼痛煎熬。

可是即使有权力,每个人都会去用吗?
面对大龄单身女青年的社会现状,总有人认为结了婚的人总是比这一类人群要好,毕竟有家庭,完成了父母亲戚甚至周围人和社会的什么年龄干什么事的期望,或者说是社会义务。
有家庭的相比于单身的,就一定是人生赢家吗?
总有些人,为了结婚而结婚,这其中又有多少是源自原生家庭和外界的压力。
而这些,看似亲密无间的爱,是不是也是家庭纲常的体现呢?
外出工作
更多的职业机会和领域
婚姻自由(结婚和离婚)
经济独立
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一切看似稀松平常的权力和现象
在不久的从前,不远的远方
却是奢望
庆幸生在这样的国度和时代,有了比曾经更多的权力,也多了份维护她的义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