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第69届艾美奖中,《使女的故事》毫无疑问成为最大赢家。它囊括了包括最佳剧集、最佳女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5项大奖。
今年4月,《使女的故事》第二季强势回归。新一季人物性格更加立体,世界观细节更加丰满,剧情一路开挂,目前已经飙到9.3分,比第一季还高出一截。
所以,《使女的故事》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简单来说,在未来美国,污染极度严重,人口出生率锐减,极端的政权“基列”控制了整个国家,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强制规训为替上流阶层怀孕生子的“使女”,她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能够生育的子宫。
在这样畸形的社会环境下,原本作为大学教授、图书编辑、社会运动家、妻子、女儿和母亲的女人们一夜之间被剥夺所有社会身份,统一套上使女制服,成为一种可支配资源被送到上流家庭中,连姓名都不能保留。
本名为 June(琼)的女主角因被送到大主教 Fred(弗雷德)家中,所以连带着名字也被改为 Offred(属于弗雷德),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名字同时也暗含献祭( offered )之意。
上帝显身于细节,魔鬼也是。
使女们被强迫身着禁欲保守的阿米什式制服,头戴遮挡范围极宽的白帽保证目不斜视,为防自杀她们的鞋子甚至都是无带式。
如果你足够细心,你可以发现使女们购物的商场里所有标志用图片代替了文字,因为在基列政权下,所有女性禁止识字。
如果你敢违抗,那么等待你的就是无尽的酷刑——炙烤双手、割掉舌头、剜去眼睛等等刑罚,只要子宫不被破坏就好。
更可怕的是,你甚至会被直接发配到污染区域处理放射性废物,或是施行圣经中记载的石刑。
这种暴政针对的不只是有生育能力的使女,在基列,同性恋者、女权主义者、反对政权者、地下组织者统统都被发配去处理辐射污染物或是直接绞死。
整个社会互为眼目,噤若寒蝉,在街上随处可见巡逻的军队和被悬起的尸体,生命成为一种脆弱且屈辱的存在。
不要以为这一切只是虚构的幻象世界。《使女的故事》改编自一部写于1984年的西柏林虚构作品,原著作者玛格丽特•艾特伍德( Margaret Atwood )写作时根本没把这部作品定位为科幻小说,她认为这是一种对美国未来社会的合理推断。
作者曾说,“书中的所有细节都曾经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确实如此,焚烧书籍、集体处决、互相监视、一夫多妻、消灭生育权、绞杀同性恋、甚至用一本书解释社会中的一切准则,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实际在历史中都有迹可循。
事实上,不仅是历史,我们身处的当下也正散发着危险的讯号。
2018年初,伊朗街头逮捕了29名妇女,理由是她们拒绝在公共场合佩戴头巾。遭受迫害不只是女性,中世纪残酷的石刑现在也依然存在,男性受刑者会被埋至腰部,女性受刑者会被埋至胸部,然后被石头活活砸死。
改变并非一夜之间发生。
正如伊朗也是从废止家庭保护法开始,性别隔离,调低适婚年龄,减少妇女参政,到如今变成了极端的性别不平等。
在《使女的故事》中,女主从被辞退工作开始,信用卡被冻结,财产被转移至伴侣名下,不再有自己的名字,而是成了某人的太太,一步步被强制性带入一个极权社会。
更惊悚的,在第二季的故事中,大学教师艾米丽因为一个举报就被取消了教学资格,只是因为她使用了自己与同性爱人和孩子的合影作为手机屏保。
这也正是这部剧最大的警示意义所在:如果只是沉默地顺从,或许命运便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使女的故事》第一季播出后,女性抗议团体自发穿上剧中使女所穿的猩红色长袍和白色蓬帽,走上街头,沉默地发表着自己的声音。
2017年5月9日,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妇女们身着使女的服装走进德克萨斯议会大厦,抗议反堕胎法案立法。
该剧播出后,美国女性组织甚至成立了一个名为使女联盟( Handmaid Coalition )的政治活动团体,用以指导和支援美国各州的女性运动,提供服装和活动指南。
而他们的口号正是“ FIGHT TO KEEP FICTION FROM BECOMING REALITY (防止虚构成为现实) ”。
2017年底,美国《韦氏词典》宣布“女性主义”( feminism )被评为2017年度词汇。《韦氏词典》在线网站上,“女性主义”一词在过去一年的搜索量比2016年增长了70%,人们正在比以往更为密切地关注女性以及她们所处的环境,并且尝试为此做出努力。
《使女的故事》中令人震惊的故事未来是否真的会发生?或许当下尚不能做出评断,但我们知道,改变正在发生。
网友评论
谢谢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