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之心理学读书笔记
【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铁翠香第92本/100《社会信任 理论

【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铁翠香第92本/100《社会信任 理论

作者: 民大铁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6-10-30 16:22 被阅读62次
    【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铁翠香第92本/100《社会信任 理论及其应用》

    花了一个多星期终于看完了这本并不厚的书,原本是冲着翟大师名气购买的,但是看前言才知道除了前言和后面的总结是他写的外,其它各章皆由其博士和硕士完成,难免出现重复交叉现象以及对同一个外文词有不同的翻译(如弱连带和弱关系),但总体说来对于我们系统把握信任的理论脉流以及各领域中的应用还是大有裨益的。

    导言:信任研究的兴起与意涵

    信任作为“日常例行互动的必要基础”,是一个社会稳定的最后根据。没有信任也就没有社会,有了信任,就会增强社会成员的向心力。早在1900年,齐美尔(G.Simmel)就曾说过,“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不是建立在对他人确定的认知上”(1990:111)但是,长期以来,“信任同样像阳光和空气一样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它默默地沉寂于社会科学之中,没有成为中心课题”。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现代化的兴起,慢慢受到重视,到了70年代以后,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热门话题。

    信任的兴起原因:

    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对信任的需求;社会风险的增多和不可预知需要更多的信任储备;交往的陌生化对信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系统的依赖正在加强。

    信任的意涵:

    是一种对他人善良所抱有的信念或一种健康的心理特质;对他人特点的反映,如能力、仁爱与正直;对他人行为的期待;一种有待证实的冒险行为;对社会系统正常运作的某种期待。

    上篇:信任研究 多学科的视角

    包括个体特征论、人际关系论、理性选择论以及社会系统论。

    个体特征论:从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出发,将信任看做一种心理现象,强调个体认知或主观感受,并将关注点集中在信任形成的机制上。其中以梅耶的研究影响最大,是信任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信任综合模型兼顾了信任者、被信任者的特征和情境因素等对信任形成产生的影响。(P36)

    【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铁翠香第92本/100《社会信任 理论及其应用》

    罗特尔认为社会学习对人们形成某种信任倾向十分重要,且这种倾向是信任感强的人所具有的人格特质,他测量了个体的信任程度,但没有考虑环境变量对个体信任的影响,也没有认识到感知被信任者的能力也是信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梅等学者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际信任模型,他们将信任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信任者的特点,即信任者的内在倾向性,另一方面是被信任者为人所感知的值得信任的因素,他们分别是能力善意和正直。在信任产生之后,即使信任者感知到了风险的存在,由于他认为被信任者值得信任,因此他会表现出在关系中的风险行为。他们提出如下假设,信任者信任的倾向越强,那么在得到被信任者的相关信息之前,他信任对方的可能性就越大。

    能力是指一方能在某一领域内产生影响的集合体,特长或者特征的集合体。善意,指信任者相信被信任者在排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动机以后,为自己带来利益的可能性。正直是指被信任者是否有强烈的正义感,是否言行一致。

    人际关系论:克拉克,人际关系的类型

    克拉克依据关系的目的不同,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两大类型,交换关系与共有关系。

    心理学偏向认为信任是非理性的,是人们无法自己作出选择时的行为倾向,而经济学却认为信任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芝加哥学派的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认为,理性计算和效用最大化追求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理性选择理论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类行为,他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理解人类行为,打开了信任研究的另一个新的研究视野,强调信任诚信信誉,信用在理性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新古典经济学家从理性选择出发认为,信任实际上是人们为了规避风险,减少交易成本的一种理性的计算。

    格兰诺维特是最早一位通过性研究,开启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对话的社会学家。他发展了嵌入的概念,即个人嵌入关系网络之中,经济行动嵌入社会结构,嵌入性主张,强调具体的人际关系和这种关系的结构,在产生信任和阻止违法乱纪方面的作用。

    科尔曼的信任的理性选择论,可以简化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理论。也就是说,理性的行动者趋向于采用最优策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行动系统包括三个基本元素,即行动者,资源和利益。根据理论假设,信任者和被信任者都是理性的行动者,他们通过对可得信息的理性计算,试图实现效用最大化。

    社会系统论,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信任适合文化制度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一种社会现象。卢曼是社会学领域第一个系统研究信任的学者,他对信任的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信任问题的一个经典案例。首先他认为信任是复杂性的简化机制。其次,信任是在意识到存在风险的情境下的一种冒险行为。另外,信任必须在熟悉的世界中获取,但这并不是说熟悉一定会产生信任。信任,分成两类,个人信任和系统信任。个人信任是以被信任者个人特性,是否具有可信度为基础。而系统信任的基础通常是建立在社会各种系统,如政治经济企业的沟通媒介,能够不被滥用,且持续发挥其功能之上。

    吉登斯认为,信任本质上与现代性相联系,信任的存在,即使时空分离,脱域机制的基础,又是其结果。

    而福山,则把信任当作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在群体和组织中,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合作的能力。

    信任研究:多领域的应用

    组织中的信任研究讲了格兰诺维特,如关系强关系理论,以及后来提出来的嵌入理论。这些内容与前面的理论部分相重合。

    互联网中的信任研究,在网络商务中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网络交易中的信任,便成为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凸显出来,网络上的信任,也可称为在线信任,包括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主之间的信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任。

    网络信任的拓扑结构:(P201)

    【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铁翠香第92本/100《社会信任 理论及其应用》

    信任与社会资本,社会中的信任研究,布迪厄在场域和位置的概念上衍生出了资本的概念。他认为资本主要伪装成三种基本形式,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而所谓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那些资源与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而这网络则是为大家相互熟悉并认可的,它具有制度化的关系,并与一个群体成员身份相联系。科尔曼被誉为第一位从理论上给予社会资本全面分析的社会学家。他对社会资本的关注,是从他的社会行动理论开始的,他认为,最基本的社会系统由行动者和资源两部分组成。行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甚至单方转让对资源的控制,其结果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

    结语:信任与现代性,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信任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但是越是重要的东西就越容易被人们忽略。

    不想回到过去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之间,构成了现代性的张力,这就是所谓的不安的来源。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市场经济导致的,信任危机的产生,中国出现的信任危机本身,就意味着中国社会建设的最后一道底线,已经开始动摇,但是从西方理论来看,这个危机似乎来自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以及人们对未来风险的把握等,却没有关注信任自身的危机,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在这些一般性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中国式的问题,这就是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非但没有建立一种新型的信任机制,反而使其传统根基也受到动摇。经济行为是嵌入在社会网络当中的,而这个网络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信任。可见,中国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同时推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任机制,这也许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铁翠香第92本/100《社会信任 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lu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