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共读共写——促进共同生活
只有共同阅读,才能拥有共读的理想和愿景,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同的价值和追求。推动亲子师生共读共写共赏,也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特色。
一、 共读的实施
新教育的共读,指的是家校共同阅读一本书,通过父母、学生、教师等多方研讨交流,建起一座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师生共读很好开展,名著可以共读。美文也可以共读,在这方面可能语文老师比较占优势一些。难的在于如何让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共读,学术型的读物不合适,家长的结构本就参差不齐,所以对于这类书籍是很难开展的。因此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很重要。文学性的阅读可以让老师和学生进行共读,家中和孩子的共读大多可以用一些关于社会或者亲子关系的一些读物。或者是一些国外的,比如《爱丽丝梦游》、《苏菲的世界》这些畅销书籍都是很好的,这些读物不会造成家长和孩子的冲突,反而会促进他们之间的关系融洽。
对于这种共读活动可能在实施上各不相同,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纸质阅读很难开展,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APP进行书籍阅读的推送,只要家长和孩子能共同听读也是可以的,至少能让孩子和家长之间达成短暂的共识。因为在我们的共读中很多时候都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在开展共读的活动时需要多关注他们的环境因素,按照不同的家庭结构层次进行开展。
二、 共写的有效性
要求家长像学生那样去写文章是不行的,就算写读后感也不切实际。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时间上,所以把任务丢给家长是很难完成的。这里我们可以把班级家长作为一个整体,由班主任去进行每周的总结,发到家校群中。这样就会引出很多家长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再度展开讨论就是一种共写活动呈现。或者是由老师抛出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的某一种现象让家长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也能达到共写共情的目的。无论是基于何种形式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家校之间的教育意识能够统一。
三、 交流促进生活质量
交流是稳定人际关系的最好方式,没有交流怎么进行共情,没有共情如何感同身受。很多家长都会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里也不能说孩子就没有感情,而是他没有进入到父母的生活环境里面去,怎么去理解父母,父母也没有时时刻刻和孩子进行交流。不能仅仅要求孩子要学会察言观色吧。所以根本问题还是出现在交流上,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每天或每周都能进行一次亲子之间的交流,而且是平等的交流对话。不管意见能否统一,我们都要去做。让这种沟通形成一种教育习惯,久而久之孩子总会理解父母的难处的。千万不要说等他长大了就明白了,情感这种东西和年龄关系不大。没有感情基础再多的时间都会枉然。所以要想和孩子亲密无间,就要学会融入对方的生活。从生活上去打通思想的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