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教学笔记7】观诸向阳老师《特殊的葬礼》一课有感

【教育|教学笔记7】观诸向阳老师《特殊的葬礼》一课有感

作者: 华师妙笔总部朱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6-10 21:22 被阅读0次

今天听了诸向阳老师《特殊的葬礼》一课,有很大收获。

在教学伊始,诸向阳面对陌生的学生,借“脑筋急转弯”迅速融洽感情、拉近距离,十分必要。在活跃气氛的同时,及时把学生的视角引向文本,一举两得,这值得我学习。

教学中,老师先解释《特殊的葬礼》中“葬”的结构,意思,一是帮助孩子们理解全文内容,二是为引发后面同学们对总统在瀑布“奄奄一息”时没有积极去救助,却为其举办葬礼的质疑做铺垫。

文本教学中,老是提取了文中的关键词语,以各种朗读方式并行,引导学生用不同语调读出描写壮观的瀑布和枯竭的瀑布的两组词语,体会文本思想感情。

咆哮而下  逐渐枯竭

滔滔不绝    生命垂危

一泻千里      奄奄一息

(第一列讲的是壮观的瀑布,第二列讲的是枯竭的瀑布。)

随后诸老师引导学生“逆行”而上,直接去关注文章结尾内容,思考菲格雷特总统会在这次特殊的葬礼上讲些什么,进而把握全文内容与主题。

【探讨1】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老师一般会引导学生逐段分析内容,品析关键字词,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后,再拔高进行演讲稿的训练,此处诸老师带着学生“逆行”而上的教学方式很新颖,未带着学生逐段分析,学生对课文都还没有理解,直接进行演讲稿训练,是否是否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值得探讨。有一种观点认为:“什么叫理解?我不相信这样一篇内容并不艰深、语言并不艰涩的课文,学生经过了课前的预习,经过了课上的朗读,经过了结合两组词语反复的讨论,还没有基本的理解!当前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假装学生什么都不懂,然后不管文本内容的深浅,总是不遗巨细点点滴滴烦烦琐琐从头讲起。其实,学生的学习从来都不是建立在零的基础上的,一篇白话文,经历了上面的阶段,学生完全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当然,两种思路,角度不同,见仁见智,各有道理;没有错对之分,只有适宜之别——是否适合学情才是最重要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直以来,我自己遵循的是传统教学方式。

结尾部分“在葬礼上,菲格雷特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欢乐和骄傲,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这里其实已经明确了演讲词基本方向:昔日的瀑布——呼吁人类爱护生态环境。我们都说要尊重文本,演讲词从这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应该不会太大。但是诸老师对文本研究很深,他引导孩子们:这个逻辑中间还缺少一点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还要写“现在的瀑布”,由此与“昔日的瀑布”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形成“昔日的瀑布——现在的瀑布——呼吁人类爱护生态环境”的演讲思路。再遵循此思路去寻找文章对应的部分内容,为演讲内容寻找素材。

“昔日的瀑布”第4-5段,老师让学生找出昔日瀑布雄伟壮观的语句,以“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描述,这其实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抓住本部分主要信息。这里还有一个教学细节,大屏幕出示的第三段课文,但去掉了“曾经”一词,引导学生感知:塞特凯达斯瀑布以前的景象是雄伟壮观的,现在逐渐枯竭了。

【亮点】此处在大屏幕中隐藏“曾经”的字眼,对比阅读,感悟文本。高明!

“现在的瀑布”,第8自然段,老师配纯音乐朗读,读得凄婉动人,采访学生此时的心情:伤心、沉痛、心痛,甚至是愤怒。

【亮点】诸老师说过:“人文原在与文中”,此处课堂情境的设置,引学生入文本,为“现在枯竭的瀑布”而伤痛、愤怒。

再回到刚刚的任务:写演讲词。老师提供了一定的范式,孩子们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认真书写,并请了几位同学上台演讲,孩子们的演讲词基本能扣住文章主题。之后,老师自己声情并茂地做了演讲,颇具感染力,遵循“昔日的瀑布——现在的瀑布——对人类的质问——呼吁人类爱护生态环境”的思路,也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

【探讨2】诸向阳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绝非易事。我们将教学目标细分为三类:A类(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B类(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C类(附属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价值观属于此类目标)。这样细分是为了凸显核心教学目标,即B类目标,一般的教学参考书都忽视核心教学目标。而核心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制定核心教学目标尤为不易。”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文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昔日瀑布与枯竭瀑布”的对比,才能达到“一破百破,深刻感悟”,才能有教学的整体感。诸老师讲教学重点放在篇幅短小的总统演讲部分,是否有主次不分之嫌疑?如果是我来执教,可能会把重点放在“昔日瀑布与枯竭瀑布”的对比上。”窃以为:诸老师的操作方式较为新颖,他是以演讲稿的训练为切入点,来促进学生对本文理解,他后面的教学重点仍是放在“昔日瀑布与枯竭瀑布”的对比上,通过语言训练,对比阅读,关键词分析,达到了本节课的此项核心目标,还进一步促进本节课的“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情感目标的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程到此,其实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诸老师并不满足,提出疑问“有没有谁对这位总统有意见?”这个提问比较大胆,粗心的教师可能根本不会发现还可以从总统的行为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总统一般而言,是不会有错的吧?

诸老师执教的文本并没有“总统修水电站”的内容,孩子们回答道:“总统应该惩治工厂,让它们不再浪费水资源。为什么只在这儿说而不采取行动呢?”“是呀!为什么不想办法救救瀑布?”诸老师再适时引出人教版教材上《特殊的葬礼》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初,在塞特凯达斯瀑布的上游建立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水电站高高的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河水,使得瀑布的水源大减。而伊泰普水电站正是菲格雷特总统下令建造的”。

这下学生更是直言指出:“菲格雷特总统明明知道建水电站会使瀑布消失,但他还这样做,他不称职。”老师普及开外资料:“伊泰普水电站建成后每年可发电750亿千瓦小时,通过高压输电线输往巴西各地及周围邻国,这对缺少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巴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此时,学生并没有像刚刚一样批判总统“建水电站”的行为。而是说:“我觉得建这个水电站,对巴西来说,既有益处,又没有益处。有益处的是水电站能发电,提供能源。没有益处的是使塞特凯达斯瀑布消亡了。”

诸老师最后总结到:“我们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不是非对即错,非此即彼。有许多事不是一下子能说得清的。我们要占有资料,仔细阅读,独立思考。关于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消亡之谜,许多人都在研究,书上讲的不一定完全正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此句结束了本次课。

我觉得,此部分教学很精彩,如余音绕梁,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窃以为,人类对于书本的认可,有二重境界。第一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同样重要,多读书,不论是何种书,都可以读,都能学习知识,丰盈灵魂。第二重:大量阅读之后,终于明白了孟子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诸老师通过一篇文章,教会孩子相信书本,但绝不盲目地相信书本。要有在占有资料,仔细阅读的前提下,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能力一般是在六年级或者初中孩子们才会完全理解,诸老师在此无疑是给孩子们种下了一颗幼小的种子,也许会对学生对书本的态度,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影响。

朱小蓉

2020.6.10晚21:0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教学笔记7】观诸向阳老师《特殊的葬礼》一课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th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