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柴静的《看见》看见了什么?

柴静的《看见》看见了什么?

作者: 沐南秋 | 来源:发表于2018-04-04 00:45 被阅读759次

    《看见》,书名很不错,完美的道出了这本书内容的精髓。

    不是评论,不是思考后的结论,柴静只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把她看见的更复杂更具体而微的世界展现给我们,同时也伴随着柴静作为一个记者的成长。

    不做判断或者少做判断,更多地去讲述。至于讲述之后如何理解,那是读者/观众自己的事。这是一个好记者应该做得的,不输出观点,只记录事实。

    1、世界是复杂的

    《看见》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一些事情,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人不是非好即坏,更多的是黑白中间的灰,好坏之间的抉择。

    在虐猫事件中,一个女士残忍杀害一只猫的视频让她成为了社会公敌,她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朋友,不得不躲藏起来过着暗无天日的工作。

    然而,对于她为什么虐猫这件事似乎没人关心,不过还好柴静关心。在这件事件中,首先有市场,有一个专门接收这些「奇异」视频的网站,这个网站会为每一段视频付钱,然后有专门欣赏这些视频的受众,有为网站制作视频的导演。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在虐猫的这段视频中,女子只是承担了具体的实施,而节目的策划、拍摄,网站的发布,甚至于可能就在你身边的那一个个网站的付费用户,没有人去追究。

    事情发生了,人们都在急着去站队,去表明立场正确,而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该如何解决反而没有人关心。

    如果不了解清楚这些,事情就会继续发生。

    2 首先是人

    想要理解一件事,要理解事中的人。而要理解一个人,你首先要把他/她当成一个人,这是基础,然后才有各种方法。

    在双城创伤中,一周之内同一个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以服毒的方式自杀,一人身亡,四人获救,而对于自杀的原因,所有人包括获救的人缄默不言。

    媒体认为是邪教造成的。这倒是一个好的解释,无法解释的问题邪教背锅、美帝国主义背锅、外星人也可以背锅。总之结论可以随便下的,就是没有人真正去关心自杀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呢?因为大人们的世界中,他们不过是「小孩」,他们怎么想的重要吗?

    其中一个抢救过来的小孩面对的不是父母的欣喜,而是他们的愤怒,「就知道给我惹麻烦,抢救回来干什么!」

    而当柴静真正的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发现,孩子们自杀的原因是那么单纯简单,就是因为女孩被欺负,之后其他孩子毫无理由的排挤和欺侮,再加上一些同生共死的义气,一些不被理解的火上浇油。

    悲剧就这样接连发生了。

    或许他们的家长复杂的内心无法相信儿女会为如此简单的原因自杀,更可能的是他们根本不关心儿女内心的想法。

    这些自杀的小学生,真的很可怜,他们没有被当人对待。

    3 作为记者

    如何做一个好记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

    在双城创伤中,小男孩捂着脸,弯着身子,哭得浑身颤抖,而柴静此时没有遵循一个记者的原则,她伸手去给小男孩擦眼泪。

    这个动作给她带来了很多争议。

    最开始说过,一个记者的本职是记录,她不该去参与、去左右事情的发展。对此很多同行称她为「表演性主持」。

    一个合格的记者这时应该「什么都不做」。

    然而柴静就是做了什么,到底该怎么评价?没人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信服的答案。柴静问新闻界的一个前辈她这么做对不对,前辈说,「先别回答,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后再来讨论。」

    然而十年后,柴静依然没有答案。

    或许答案没有那么重要,作为一个记者,柴静在这里是失职的,而作为一个正常人,她的行为再正常不过。

    记者首先也是个人,是吧?

    4 理解

    ​而要理解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为何会做出某种行为,就要放下自己,从当事者的角度去体验、去感受。

    在药家鑫的事件中,孰是孰非一眼便知,不用任何人来辩解。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将受伤的被害人用刀捅死后逃逸。

    然而,药家鑫为什么会这么做?如果不想更多的药家鑫产生,我们就必须去理解产生药家鑫行为背后的原因。

    柴静不仅采访了被害人的父母,还采访了药家鑫的父母。药家鑫的父母同受害人同样因为丧子而悲痛,而对药父教育孩子的理念的理解,让我们明白了药家鑫为什么会采取如此过激的手段。

    在药家鑫的家庭里,他从来没有获得过鼓励,有的只是打击和否定。药父说「他非常热衷干的事我都会打击他,我就是不让你过热,我就想浇点凉水,不要那么过激。」药父甚至要求药家鑫的老师和自己一起打击他。

    而药父对于药家鑫最大的期待是「不要给自己惹麻烦。」药家鑫想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然而不论他做到了什么最后他受到的都是打击。

    可以说药家鑫是一个极力求得父母认可而不得的人,因此对于他唯一能做到的不给父母惹麻烦他愿意不顾一切代价去做。

    所以在他撞人之后他的第一个念头不是以同情之心救人,而是「怎么样才能不给父母惹麻烦。」而他采取的无疑是长期消除麻烦的最粗暴的做法。

    明白了这些,我们大概能理解药家鑫为何会如此极端,而对于怎样消除药家鑫产生的土壤也就有了想法。

    指责很容易,理解却太难。

    5 成长

    在这本书中柴静通过一个个故事,记录了从她进入中央台后的一步步成长。

    而这个成长的过程就是棱角慢慢消融,开始融入这个世界的过程。

    开始柴静认为世界非黑即白,所以她喜欢质问,把「坏人」问的哑口无言是她最大的胜利。后来她明白了,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好做了坏事的人。

    开始她想要去归纳总结,想要得出结论,后来她发现把事物完整的呈现了就是成功。

    开始她喜欢一些模式,上纲上线,政治正确,后来她发现有很多喊口号解决不了的问题。

    随着柴静的成长,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让我们反思自己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完成自己的成长。

    6、与《白说》的对比

    《白说》是另一位央视名嘴白岩松的书,拿来对比一下也很有意思,有区别也有相似。

    这两本书都是通过央视名人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基于他们的高度,他们接触的社会多元性,会有相对常人更宽广的眼界。

    不过白岩松的视角光而闊,他思考的更多是模式,是方向,是社会前进上的大问题。对于「公民」概念的理解、对于自由追求的时代性、对于创造力的产生,这些思考都非常有深度。

    而柴静的视角专注而细致,他观察的是社会大环境下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这些一个个小人物的爱恨情仇,他们为什么悲伤,为什么犯错,为什么喜悦,为什么感动。更有她本身这个「小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把这两种视角综合起来,我们既能看到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车辙又粗又重,又能看到时代大环境下小人物的矛盾与成长。

    hf'ai'de'du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柴静的《看见》看见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yh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