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沈阳待了4年,在上海也待了近3年。期间去过的城市、见过的人,不多不少。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不同地方之间人之间性格的差异,不同人性格差异,如何来对待这些差异。
首先,承认不同地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具体的可以去百度、知乎上去看一看。很有意思。)对待这些差异,我的思考是,首先要理解这些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不抵触、学习长处、弥补自我性格短处。其次,要融入其中。君子和而不同,尊重别人的性格特点,注重整体的和谐共处。最后,保持自己性格中优秀的道德品质,不忘初心。如果有能力的话,通过自己影响环境、改变环境。
理解包容
虽说要理解,但真正理解,实属不易。
对于身边人的“理解”最难得可能是需要放下自己对一个人的固有的偏见,当两个人之间有矛盾时候,人易被情绪左右,闭目塞听,进而不去了解背后的原因,不能够理解他人。只有平心静气的,站在旁观者角度,睁开眼睛、侧耳倾听,去看去听,才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去理解他人,进而才能开放心态,包容他人。就像 一句话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对于大范围的人群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理解力”,需要知识,需要分析方法,需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举一个有趣的例子,“最近特感兴趣的安徽,受地貌和历史演化进程的影响,安徽也三分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淮河文化覆盖的是皖北地区,由于淮河平原无高山做工事,其文化发祥又在古代战争频仍之际,淮人尚武重义,出了淮南王、曹操、朱元璋等很多军事家政治家,淮河流域也几度成为政治、军事、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在社会风俗上,其民性格一般仗义豪放,饮食则喜辣好酒,其歌调如淮北梆子等豪放粗犷且多武戏。而地处长江流域的皖江文化,更多表现为兴学重智,其民举止斯文,饮食恬淡适中,黄梅戏唱腔委婉场面也小。山高地偏的徽州,因为山高地少,不得在外经商,则表现出崇理重信的特征,其民朴实敦厚,饮食重油重味,徽戏歌调高亢,讲排场等。总之细究这里面的东西,会发现可玩味的地方太多了。”(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85143/answer/16808458来源:知乎)这段话的描写,从历史、社会风俗、文化发展、饮食习惯等角度描写了一个省三分文化的不同。从中,也可以学到想更深入“理解”一个群体的特点,需要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
通过去了解,进而理解。对个人,对群体(比如按年龄分“90后”、“80后”、按地域分:北方人、南方人;按……划分……),我们对他们的抱怨、不理解就少了,进而能用一颗包容的心看待。
融入改变
理解包容后的是,融入改变。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交流合作的社会,人口迁移流动很频繁。在新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南来北往很多的人。为了让我们在一个小团体中,小社会中,生活得更好,最好尽快融入这个团体,做到“入乡随俗”。但同时,不忘初心。吸取其他人优点长处,改正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如果再有能力,就要学会慢慢影响、改变周围环境。
这个世界变化多端,纷繁复杂,遇到的人也形形色色,身处其中,希望每个人都有一双慧眼、一颗玲珑心,看清、理解身边人和事,包容心态来对待,少却一些烦恼,多些生活的乐趣。
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身边感受到南北方人性格差异,以及朋友向我诉说身边人不好相处,还有看了《首席医官》这本书中,看到了官场百态,觉得,对于这些种种现象,去理解包容对待,能让自己少些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