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某夜,我与成都相遇。
“孟蜀后主于成都城上,尽种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为锦,高下相照,因名锦城。”这里满城有芙蓉花开,花一日三变,晨白午红夕紫,朝开暮落。“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唐诗中,这里便是个花团锦簇的城市。
从阳历十二月和一月开始,这里便是蜡梅的天下,满城浮动明净的黄,春天便是曾“二十里中香不断”的梅花,接着,是烂漫盛放的海棠,再接着轮到樱花、木兰、梨花,紫荆,荷,桂花……一直到了“开了木芙蓉,一年秋已尽”的木芙蓉。就这样,一年四季,花木次弟开放,朵朵绚丽多彩,全都繁华夺目。
和别的城市一样,这个城市夜晚同样拥有璀璨的灯火,拥挤的车流,只是隔着车窗,我见不到一朵别致的花,也分辨不出外面马路两边排列的到底是海棠?还是芙蓉?亦或是别的什么。
只有到达酒店,看到客房外面的露天平台,种着一圈的玫瑰,一个空中的玫瑰园,这才给带给我些许的安慰。这样的匆忙,又黑漆漆的不明方向,花,自然是看不成了。可是,晚餐专为我们设置的18种名小吃,倒是为这次与成都的短暂相遇减轻了许多遗憾。
18种具体有什么,记得不大清楚了,什么锅盔,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麻婆豆腐,夫妻肺片,赖汤圆,米凉粉……好像样样都有。
只记得流水一般的端上来,流水般的轮着吃,像这个城市一样,不徐不疾,不紧不慢。
吃完一种,又轮到下一种,每样就一人的分量,让人感到吃得不过瘾。只有吃完了这十八样之后,才又发现,这样的分量,就是刚刚好的。
酥化掉渣的锅盔在口中清脆地破裂,热馅烫嘴,鲜香满口。锅盔其实是烤出来的脆饼,外壳焦脆的,一口下去满口留香,又酥化又崩脆那种,里面还夹着份量十足的牛肉,一口咬下去感觉很满足。
赖汤圆端上来的时候,一碗有四个,四个都小巧玲珑,却又形状不一,咬下去却有四种馅心,被称为鸡油四味汤圆。吃的时候要配以白糖、芝麻酱蘸食,和平日吃的汤圆相比,更软糯,甜滑弹牙。
钟水饺的饺皮筋道十足,馅料是不加其他鲜菜的,只用猪肉作馅,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咬下去肉馅细嫩化渣,红油和饺子里面的汁水混在一起,味道微甜带咸,又鲜又香。
这些小吃味道甜、咸、鲜、辣、香俱有。但让人上瘾的却是沾着油亮红油,颜色透亮又脆又嫩的夫妻肺片和又麻又辣又香又滑的麻婆豆腐……
夫妻肺片不同于广东的牛杂,广东的牛杂偏软糯,味带甜。而夫妻肺片则有咬劲,但又不会塞牙,咬一口,酱汁会从牛杂的肌理沁出,那种香鲜甜的牛肉味,在口腔爆裂开。一丝丝的辣弥漫开来,在口腔中爆裂开来,牵扯着所有感观,让人欲罢不能。
陈麻婆豆腐,又滑又嫩,而带有的麻辣二味,尽显了川菜特色。麻婆豆腐的“麻”来自花椒,“辣”则来自辣椒。不要小看这豆腐,早有文献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为成都著名食品。还有《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在埋头猛吃下,这些各式的味道,在我的口中最后只剩下一个辣的感觉。
这种辣不同于别处的尖锐,这样的辣不会呛鼻,不会刺激你的泪腺。辣味只会在贪婪的咀嚼中慢慢的渗出,由轻微的,到慢慢扩散,从口腔弥漫,却又不刺激你的喉咙,吃着吃着,整个口腔,舌头已被麻得味觉全无,但你又舍不得停下咀嚼。
这样的辣,全身毛孔冒汗之际,让人觉得酣畅淋漓,这种麻麻的感觉只会让人留恋。看着对面的大叔,虽然稀疏发间已滚动着汗珠,寒冷冬天里忙不迭的擦汗,却依然筷子不舍离开碗。
这样的食物,让人满足却不会令人饱滞,以致吃完这十八样,却又有些让人意犹未尽。难怪同行的大叔仍嚷嚷着要再去麻辣烫,还要去啃兔头。
难怪有人道川厨的本领是用仅仅的几样的调料,变化出食物几百样的味道,但到了最后仍会让人识别出是川味。一桌小小的宴席,便让人对川味刻骨铭心。
只是,在次日清晨,在这座城市还未苏醒的时候,未及仔细看她一眼,我们不得不又匆匆的与她离别。只是,这样的遗憾,只会是让人产生要更进一步接近她的欲望。
成都,我们会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