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个很美的句子,一段描写到能感同身受的段落,心想这段话描写得那么好,必须得写点什么吧。
于是,等待着这一章都看完了,才缓缓坐到电脑面前,开始琢磨怎么写。似乎那股子被感动的劲儿还在,但原先想要写的什么已经忘记了,反过来再看看那段话,依然很感动,却依然想不起那最初的心中的话该怎么写了。
买这样一本连吃的菜肴都可以描写得极其生动的书,是听了一则广告,上面的人说读一读可以拯救一个抑郁的人。
抑郁的人是什么特征呢?其中之一就是对生活中什么都感到无趣。我还要加一句,每天的生活就这么一股脑儿地过去了,就想囫囵吞枣,既感到过得快,又感觉过得模糊且粗糙,而且每天都一样,一颗枣不咀嚼直接咽下去,稍稍梗了那么一下就下去了。好像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晚饭了,难过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快,然后马上恢复平常了。
先节选一句来看看,描写水晶肘子的:“最华丽的部分是水晶,也就是冻子,说入口即化真实小看它了,入口一时根本化不了,有形有状的,像一团滋味浓厚的积雨云包在嘴里,滑过来滑过去,滑过去滑过来,知道慢慢消失。”
吃到好吃的菜肴,顶多就是描写到“入口即化”即止,再无后面的话了。可作者居然能够写到“滑过来滑过去,滑过去滑过来”,不自觉地回想,甚至想也不想,马上点头到,是这样啊!滋味厚重的一坨,在口腔里慢慢滑进食道,进入食道前化成了汁液,不及一秒,却回味无穷,记忆深刻。
这样写,更突出了制作人的厨艺高超,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吃的人吃到了中意的食物,咽进去之前在口腔里如何变化,细致体会,然后用自己所能想到的穷尽之词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感受,尽量写得好,写得多,生怕写完就此忘却了,那滋味。
人说,中意的事物,人物,场合,环境是可遇不可求的。遇到了,除了尽自己所能感受以外,再也不可能体会了,只能记下来,记忆说实在话,并不可靠,当时记录下来,重温的时候才可以不失偏颇,调动全身感官去联想才可以百分百再现当时的情景。
我想,作者虽是回忆,一定体会太多次了,即使不体会,也再没机会遇到超过那段经历的事了。每每吃到,相比之下还是不甚满意,那久远的记忆又再深了一分。
细致体会,“吃枣”的时候,下牙去嚼,汁水蔓延舌头、口齿之间,每一个部分是什么滋味,软硬如何,质地如何,皆可仔细分辨。生活虽每天都要过,每个人似乎都在重复,但每个人过的却又有所不同,如何不同,就看这个人怎么嚼,是懒得嚼,还是嚼成小块,分离出核,再吞下完毕,还是仔细咂嚰滋味,体会枣的特点,然后依依不舍吞下。
看了这本书,不得不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生活原来开可以这么着过。不再是意识回归身体以后,发现早已到晚饭时间,想做什么都做不成了,然后再等明天。抑郁状态就是浑浑噩噩,静下心来看看,一份水晶肘子,从瘦肉到肥肉,再到那水晶是如何描写的,一页纸占了大半,是什么感觉。
是的,看见这么一段惊艳的话,是该写些什么了,思绪这么“滑过来滑过去,滑过去滑过来”也该停下来留点痕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