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于自己全部生命的记忆,是不完善的。
0-4岁左右的记忆完全不会在脑海中存在,因此我们想了解自己初生几年时的一切,就只能借由父母长辈的描述来完成描绘和推测。
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一书中就提到一位作家,自从他有了自己的孙女,他就开始做一件事情:为孙女写日记。
孙女在拥有自己的记忆并且能够自己写日记之前,他决定由自己来替她完成对这段生命的记忆。再往后,他就可以搁笔,让孙女接过记录生命的笔,用自己的字延续日记本上自己的生命故事。
听起来这个想法真的很不错。
白岩松在听到这位作家的说辞之后的第一反应与我一致。
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而有一位能为自己着想至此,并且能用词遣字的长辈又是多么地令人钦羡。
说到这里,我想起《爸爸去哪儿》第五季中,有两位爸爸提到过,我们平常里是没有这样得机会把孩子们得的举动都这么详尽地记录下来,非常欣慰的是他们是幸福的,自己的童年都被好好地做好了保存。
如果自己的孩子们等长大以后再回来看看这些被刻录下来的影像,将会有什么样的触动?
我也曾对着这个节目以及自己和妹妹的相册发出类似的感慨。
如果我们只有几岁的时候,科技能像现在这样发达,能用几段视频录像记录下我们的行为生活,那么相比现在一张张泛黄静止的老照片,我们能多好的去感受自己的儿时?
想到这里时,就不可避免地想到,我们这辈人相对来说已经算是幸福,父辈母辈以及其他大长辈,他们更是连一张儿时的照片都不曾见过。
对他们而言,儿时,真的是除却还能从年迈的父母口中推得一星半点,其他的就果真与自己的生命走散了。
当然了,有没有这段记忆,对我们来说固然不甚重要,否则优秀的进化论也不会选择将这段记忆从我们的大脑中删除。
可如若有了这段记忆,那些调皮撒泼不让父母消停的岁月会不会让我们更加能够懂得父母的辛苦和无奈,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尚且懂得表达爱的父亲的心,让我们更迫切地去争取一切子欲养而亲尚待的时光呢?
插图/ 手机原相机拍摄个人公众号“词摊”上新福利了:)
像是已经养成一个习惯一样,知乎上每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就会出现一个年底总结、年初计划似的问题:
1/ 你在2019年都读了哪些好书?
2/ 你的2020 书单是什么?
参与此话题的人不在少数,大家也都执行任务一样做着回答。
我们总能从中看到那些读万卷书的大牛,和那些喊着“立的Flag已倒,在此立下新一轮大概率会倒的Flag”,实则读的书也比我们这些小透明多得多的人。
但是!
别以为小透明就没有Flag,没有他们推荐的好东西!
于是乎,
本人在此推荐10本经典作品送与大家:
后台回复“经典必读”获取电子版经典书籍。
希望这一年里,你能跟我一起完成这个Flag。
如果超前完成任务,后台留言,我再帮同袍们搜罗好书!
晚安|。・㉨・)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