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眉
“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
1984,钟敲了十三下最近一直在读的一本书是《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写的。最开始并没有了解这本书的背景,一直以为他是在1984年前后写的书,后来写这篇读书笔记时,才发现他居然在1948年就写下了这本书。虽然这本书以英国伦敦为背景,可是越看越熟悉,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就是那个特殊年代,就是那个我没有经历过,却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年代。在中国,它现在依旧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可是乔治·奥威尔描写的根本就不是那个年代,却让我感觉就是那个年代。
1984,钟敲了十三下回到小说本身,它以“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为开头。开头就很奇妙,哪里有钟会敲十三下的。主角叫温斯顿·史密斯,是一个三十九岁的男人。他是一名党员,每天的工作就是修改以前的报纸。比如,一年前,老大哥预测一件事,但事实却相反。这时就需要温斯顿去修改一年前的报纸,使老大哥的预言符合实际情况。老大哥是不可能出错的。“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修改过去,使之符合当前的情况。”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这句话陡然拿出来,很难理解,小说用了事例来解释。前一句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清朝打赢了明朝,所以它控制了中国往后的200年。清朝成为了统治者,在编写明朝历史时,他有权利按照他的意愿来曲解、抹黑过去。在中国,甚至是世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商纣王、隋炀帝,这可以算是两个典型了。在小说里,大洋国也是如此。
1984,钟敲了十三下乔治·奥威尔在这本小说里,创造无数词汇,例如老大哥、仇恨会、思想罪、思想警察。英社党员每个人的房间都有一个电幕,可以调低声音,不可以关闭。每个人在房间的生活都被这个电幕监控着,面对电幕时,嘴还用一种安详乐观的表情。写日记被发现,会被判处死刑。特别奇特的是,每天早上七点十五分,电幕会发出刺耳的笛子声。三分钟后,全体党员按照年龄分组,会跟随电幕里的教练一起在房间里做体操,还挺健康的。但是这种事情一旦加上强制性就会变的让人特别厌恶。
思想警察(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在这样的生活里,小孩子才是最可怕的,他们被训练成党的忠实拥护者,无知、无畏,他们被训练成对付自己父母的工具,监视者他们的父母。“三十岁以上的人惧怕自己的孩子几乎是很普遍的事。”一旦他们的父母露出一个不恰当的表情,小孩子便会举报自己的父母犯了思想罪。然后,他们的父母不经审判,便会直接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1984,钟敲了十三下看到书中某些片段,我甚至怀疑主人公温斯顿也做了同样的事。书中有个片段,让我看了起鸡皮疙瘩。温斯顿的母亲和妹妹“是在他下面很深的地方,却还在下沉。他们是在一艘沉船的客厅里,通过越来越发黑的海水抬头看着他”,不得不佩服乔治·奥威尔的文字功底,这段文字描写的那个场景,让人毛骨悚然,估计这也算深海恐惧症吧。“他们之所以在下面是因为他在上面。他知道这个原因,他们也知道这个原因,他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出她们是知道的。他们的脸上或心理都没有责备他的意思,只是知道,为了使他能够活下去,他们必须死去,而这就是事情的不可避免的规律。”
人总是会在某个时刻,想起一些平时不愿想起的错事,并且会感到深深的愧疚。而这种愧疚又是多么地无力啊,伤害已经造成了,无力挽回。从道德层面讲,人做了错事会有愧疚感才是符合道德规范的,但是大多数只会想要去逃避,以为忘了就可以当作没有做过。温斯顿也是如此,他已经忘记是什么原因让他对母亲和妹妹的死,感到痛苦、愧疚。
1984,钟敲了十三下乔治·奥威尔的文字太生动了,简直重现了那个时刻。“他身子往后一靠,一阵束手无策的感觉袭击了他”,虽然是翻译的文本,可还是能体会到最开始下笔的茫然,太真实了,简直写出了我自己的状态,我经常在开始写作时,都是这种状态,迟迟不能动笔。心中感觉有无数的话想要诉说,等到动笔时才发现心中空无一物。
他描写愤怒和痛苦,“他忍不住想拉开嗓门,大声呼喊,口出脏言,或者用脑袋撞墙,把桌子踢翻,把墨水瓶向玻璃窗人过去,总而言之,不论什么大吵大闹或者能够使自己感到疼痛的事情,只要能他忘却那不断折磨他的记忆,他都肯干。”内心的疼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用身体的疼痛来缓解心里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人在难受时,有人会有自残的行为。不是他们不怕疼,而是内心的疼痛更难受,更无法排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