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课程选择性偏弱
把六个选修模块作为“套餐”,即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限定性选修内容,学生还要求在必修模块中穿插选修内容,选择性在现实中大打折扣。
二、化学课程结构层次性模糊
教学中,高中化学课程结构的层次性被淡化,跨越内容边界的现象严重。在教学上,从必修到选修,一步到位,学生不适应。化学学习内容繁难旧,课业重,学生很难承受。
三、必修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随意拓展
以铝为例,不仅涉及铝的工业治法,铝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两性电离、氯化铝的性质、偏铝酸盐性质,铝与化合物转化,图像计算等,要求提高,课时紧张,学习枯燥。
四、与科学探究被弱化
现实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轻视实验的现象,很多教师不做实验,演示实验也很少。教师热衷于实验视频。
五、教学方式多元化被制约
在高考目标的强力驱动下,教师围绕导学案展开课堂教授,习题讲解成为最有效率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教师需要创设情境,给予明确的方法指导。导学案成了快充教学内容,形成题海,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六、化学课程多元评价流于形式
教学实践受制于考试和习题训练,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流于形式。整体拔高核心知识水平要求 平时测试中,大量存在超出课程标准规定范围内容占多数。一句话,课程运行氛围限制作用不容乐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