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
心理咨询师通关特训班直播课前导课笔记之六

心理咨询师通关特训班直播课前导课笔记之六

作者: 石宏博 | 来源:发表于2023-01-18 17:04 被阅读0次

心理咨询师通关特训班直播课前导课笔记之五

第三节心理学实验之一

作者:石宏博

刺激反应一致效应:

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致性是影响认知操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和他的狗

非条件(先天)刺激(肉)→非条件反射(分泌唾液)

进食前给予一次铃声刺激并重复多次

铃声刺激使狗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后天)建立

铃声从无关刺激,转为条件刺激

无(非)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就有,不学而会,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瞳孔收缩,眨眼反射等

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谈虎色变(条件反射)

强光刺眼,瞬间闭眼(非条件反射)

切洋葱流眼泪(非条件反射)

手遇火会缩回(非条件反射)

小孩听到医生来了大哭(条件反射)

人见到红灯停车(条件反射)

鹦鹉学舌(条件反射)

因寒冷而身体发抖(非条件反射)

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小阿尔伯特实验(华生恐惧实验)

一开始,小婴儿对小老鼠不恐惧

后来小婴儿摸老鼠时,用锤子在旁边发出巨大的声响

小婴儿就会捂住耳朵,大声哭泣

后来再看到小老鼠时,就会感到恐惧,大哭,

再后来发现一切毛茸茸的东西都会大哭

(违反伦理的实验)

津巴多

斯坦福监狱实验(计划14天,实行了6天)

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况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

对抗逐步升级,局面一度失一,如果实验再进行下去,后头很可能会变成一场流血事件,于是这个本来计划要进行14天的实验,被迫在第五天的时候被津巴多教授叫停了

实验虽然被迫终止,但是津巴多教授想要的实验结果已经有了结论

人在特殊的环境压力下,善与恶之间的鸿沟真的会在一念之间就被跨越,好人也会作恶

个人分析:

西方心理学在发展早期进行实验的时候,有着相当蒙昧的阶段,手段比较野蛮,也违反人文伦理。

从这些实验得到的结果来看。

第一个实验,

研究的是,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的转化。

在黄帝内经的五神志理论中,有如下表述: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与生俱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处物者谓之智。

其中,在志,魂,神,意,魄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志,魂,神,意,魄,的关系。

这里面的神的一部分,应该指的是情志。

综合现代研究,比如说一些单细胞细菌的进食(两精相搏的一种情况),研究出来的结果比较惊悚。

这些细胞的鞭毛旋转,决定了,它进食或者是排泄。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是受到外界刺激而进行鞭毛旋转的。

而这种旋转没有任何的节律性,也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旋转是受内在因素控制的。

好吧,我就说论文作者的原话,当这些单细胞感到开心的时候,鞭毛就旋转了,它就开始进食。当这些单细胞,感到难受的时候,它就开始排泄。

什么能让这些单细胞感到开心或者是难受呢?

论文作者没有发现这些单细胞生物,有任何内在的决定机制。

反而他认为,存在于地球的某种场域,决定了这个单细胞生物的情志,也就是神的一部分。

两精相搏谓之神,其本意是说,两个细胞或者是比细胞更细小的生命单位,在彼此博弈的过程当中,产生或者感应到的东西,就是神,其中一种表达是生命体内的秩序,比较高等的生物演化出了神经系统,而比较原始、低等的生物,似乎出现了比较惊悚的真相。

有些人说,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出事的时候,自己有心血来潮,心神不宁。

现代科学有人用量子纠缠来作为一种解释的基础,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从上面的那个场域理论,似乎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现在,从现代科学视角看到的这么简单。

总之,(心)神是比较神秘的。

说了这么多话说回来,第一个实验,所谓的非条件反射,也就是本能,在中华医学当中,更多是属于魄的理论范畴(并精出入者),当然,五神志是循环相生的过程,而从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魂(潜意识)→神(情志)→意(意识)→魄(无意识、下意识)→志(意之所存,魂牵梦绕的东西)→魂,就是潜意识和情志,产生意识,意识呢,通过训练,可以改变无意识的链接方式和回路,这就是我们这里面从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的转化。

这个东西的本质就是一种模式,在张德芬的胜肽理论当中,也有所体现。这个东西不但可以解释为,为什么狗在听到铃声的时候会流口水,也可以解释,人的应激反应,甚至是行为习惯,上瘾行为等等。

我强调,在这个问题上,人如果说想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一方面要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和谐,一方面,自己的认知要自洽,达到一种阴平阳秘的状态。出了问题,可以尝试提高自己的认知,如果没有办法自救,请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第二个实验,研究了人工施予的恐惧的一种来源。

这个实验非常的粗糙,也没有考虑到婴儿的心灵容器的弱小和脆弱程度。

关于恐惧的来源,一方面是这个人受过某些方面的折磨,比如,饿过肚子,知道饥饿的痛苦,那么在来年有条件种地的时候,正常的人都会劳动,用实际行动(实际上,是由对饿肚子的恐惧和担心驱动的)来避免这种折磨并打消这种恐惧与担心。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人都没有受过饥饿的折磨,也感受不到基础物资短缺的恐惧,时间长了,可能会演变成一种后患。

另一方面,是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共识,比如不种地就会挨饿,不劳动天打五雷轰等等。这种文化上的共识,或者是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比不上亲身经历,也不见得多可靠。

或许吧,这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每一代社会都有每一代社会的问题。

也有人说,为什么是恐惧和担心驱动的呢?用快乐驱动不行吗?

劳作这种事情,怎么可能直接快乐的起来?劳作要求聚精会神,而一个人快乐了,就一定会与其他人分享,也就是交流沟通(在劳作当中被称为分心),所以劳作的基调,是紧张活泼,况且,通常一个人的劳作成果往往还要被拿走大部分,怎么可能直接开心的起来。这也就是劳作基层,为什么表现出,紧张,内向等等人格特质。

第三个实验,实际上是在制度当中,人所处的位置,与人的教养修养的关系。

通常西方说,一个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成好人,一个坏的制度,能把好人变成坏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里的好人是指真正善良的人,坏人是指真正邪恶的人,所谓好的制度,是真正善良的制度,坏的制度是真正邪恶的制度。

从基础逻辑上说,邪恶是一种自我毁灭。

这个实验也是比较粗糙的,扮演狱警的人没有经过培训,所以犯了很多错误,但是这个粗糙的实验,也说明了一个坏的制度,是如何把好人变成坏人的。

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咨询师通关特训班直播课前导课笔记之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hf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