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的时候,韩寒拍过一部电影——《后会无期》,电影海报上,有一句话,很醒目。
后会无期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引起了很多网民的跟风创造。
穿过无数人潮,依然撞不见那一个。
爱过很多人渣,却依然不懂得如何分辨。
走过世界许多偏僻的角落,依然不能安静地做一个美男子。
吃过很多木瓜,胸依然大不起来。
很多人都说,读过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为什么依然摆脱不了穷愁潦倒的一生。
先给大家分享一则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农和他的小孙子住在山间的农场里。每天早上,老人都会早早起床,坐在厨房桌子上读圣书。一天,他的孙子问道:“爷爷!我努力尝试像您一样读圣书,可我看不大懂,而那些能看懂的部分,一合上书我又给忘了。那我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老人正在给炉子添煤,这会儿平静地停下手中的动作,答道:“带着这个煤篮子到河边去,给我打一篮水回来吧。”
男孩便照做,可还没等他回到家,篮子里的水就都漏光了。老农夫笑道:“你下次得跑快点。”说完便又让他提着篮子回去。这一次,男孩跑得更快了,但半路上篮子里的水又漏光了。他喘着气告诉老农夫用篮子提水是不可能的,他要去换成桶。老人说:“我不要一桶水,我要的是一篮水。你只是没有尽全力罢了。”说完便出门想看着男孩再试一次。这回,男孩心里已经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但为了向祖父证明即便自己竭尽全力地跑,水还是会在他没到家前就流光,便再一次把篮子浸到河里装水,提起后飞奔往回跑。不出所料,当他来到祖父面前时,篮子又一次空了。他气喘吁吁地说:“看吧,爷爷,根本没用!”
“所以你觉得没用?”老人说,“你再看看篮子。”男孩看了看篮子,这时,他突然意识到篮子已经变得不一样了:本来又脏又旧的煤篮如今竟由内而外都变得干净如新。
是啊,煤篮变干净了,可它依然不能帮我们打到更多的水,道理谁都懂,煤篮天生就不是用来打水的。
我在大学的时候,酷爱读书,读哲学,读小说,杂文,读汪曾祺,阿城,王小波,我读过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唯独不读鸡汤,不读说教,因为于我而言,读书根本就不是为了懂道理。
我在很小的时候,喜欢去爬树,去爬山,总爱去看那些更高更远的地方,也爱幻想,更远的地方会有更茂密的果树和大片的池塘。到我长大一些,真的有机会去迈开步子,看更高更远的地方时,我不计一切的四处旅游,我看过高山巍峨,看过细水长流,看到参天的大树直插云霄,可唯独,我看不到更有趣的人和更有趣的生活,我并没有看到童年时的梦想和年轻时的期盼。走得越远,我越发的明白,我们爱的不是沿途的风景,而是世界的辽阔,旅行——不过是在别人的世界里,找寻自己。读书的目的,大抵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的十字路口,求学,工作,成家立业,冥冥之中,每个人都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每遇彷徨之时,书一定是最好的伴侣。因为读书既可以让你看清脚下的路,又可以让你看见每一条岔路的千万种境遇。“黄金屋”与“颜如玉”大概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猎奇和自我安慰,而这些都是认识自己最好的方式。
周国平先生写过这样一段话,“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这句话在很多时候都让我怦然心动,读书并不能让我们活得富有,活得滋润,并且它可能会让我们始终一无所有,但正是这样看起来无益之事,让我们在生活中发现了真实的自己。我们吃下的饭,虽然都被消化了,但是他们其中的一部分,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我读过的书,虽然大部分都已然忘了,但是他们中的很多,都成了我们所经历的自我。
所以有时候,过不过的好这一生,其实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一生只属于你自己。
When I was a child I ate a lot of food. Most of it is long gone and forgotten, but certainly some of it became my very bones and fles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