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去哪了?在撕下的一页页日历里,在日月星辰流转的光影里,在形色匆匆奔忙不止的脚步里。
寻常人浸泡在时间之河,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在某个节点,冒出岁月匆匆、转眼百年的感慨。因为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因为时间不休不止无处不在。
诗人则能把感慨化作形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高堂、明镜、白发、青丝、(鬓)雪,这些意象构成一幅幅画面,从镜前“绿云绕绕”、青丝飘飞的自赏,转眼变成面对镜中发如雪的自伤,朝、暮二字把一生压缩到一天,这人生苦短的表达一下子极具张力。
王静的诗《立夏》采用同样的手法,将时令更替藏进自然风物,三言两语,点染成画,漫展画轴,把时光流转细腻入微地传达出来。
起句“隙驹光景任时裁”,写时令更替,光景变化的整体感受,一个“裁”字,活化出时光之手巧,布局风景之匠心。
接下来画轴徐徐展开。蛙鸣入耳,吹响夏的序曲;蛱蝶飞过,牡丹老去,槐花满地,春徐徐谢幕;竹笋冒头,半夜落雨,枝叶翠浓,夏有声有色地展开。
这一幅幅画面生动地讲述着一个核心——立夏至,春将退去,夏要上场。
妙用动词,三言两语,点染成画。
“蛙鼓腮”,一个“鼓”字极妙,形声俱现,如在眼前,如声在耳;以“飞过”尽显蛱蝶之灵动;以“老去”写牡丹繁华落去;一个“坠”字,把小喇叭似的槐花落蕊写得有重量、有力度,掷地有声;“翠浓”二字,使动用法,一阵夜雨让叶面变得更加新鲜润泽;“雨”是下雨之意,半夜三更雨至,床上静听雨打枝叶,唰唰有声。
“春谢幕”,不必伤感,立夏已至,大自然的巧手又“裁”剪出,一幅幅美景。对于善于发现美的诗人来说,大自然就是美丽的盲盒,果然,诗人幸会了故乡。
乡情,不是古人化不开的乡愁,而是现代人的一方心灵栖息地。
杜甫的《绝句》写乡愁,“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有过,何日是归年。”江碧,鸟白,山青,花燃,这一幅明媚绚丽的春光图,表达的却是时光流逝,归家无期的沉痛。
戴叔伦的《题稚川山水》写乡愁,“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诗人在稚川山水中幸会故乡的形影,秋风之思融入了沉甸甸的思乡之悲。
王静的《立夏》诗之尾联,“一阵熏风香袅袅,清新疑似故乡来”,这里的思乡,不是山水阻隔回家无期的痛,也没纠缠着怀才不遇的苦,而是一个明媚的现代人,游赏感悟旖旎的自然风光,悦目悦心,忽然又捕捉到清新的花香,似有故乡的味道,乡情随之而出。这思乡不深重,不负累,不焦苦,而是亲切,是惊喜,是欢愉。
读《立夏》这首七言律诗,读出一份在高歌猛进时代下对时令更替的敏锐感知,读出一抹在充斥喧嚣与躁动的世界里对自然之美的悦赏,读出在脚步可以任性丈量世界的现代人心中存留的一方故乡净土。
这首诗耐咀嚼,有治愈性,好诗!
附王静的《立夏》诗:
立夏
王静
隙驹光景任时裁,堤畔惊闻蛙鼓腮。
蛱蝶飞过春谢幕,牡丹老去笋登台。
翠浓叶面三更雨,花坠枝头五月槐。
一阵熏风香袅袅,清新疑似故乡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