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读《论语》,有所思为政篇(2.4.2

读《论语》,有所思为政篇(2.4.2

作者: 海边守望者 | 来源:发表于2020-04-15 22:33 被阅读0次

读《论语》,有所思  为政篇(2.4.2)

【原文】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

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

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对于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心中不再有违逆之感,到了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孔子去了宋国,我们知道,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因为避乱来到了鲁国,孔子到宋国干了两件事,一个是学习殷商的文化,因为宋国是殷商的遗民的封国;二是孔子在宋国娶了亓官氏为妻子,孔子还弄了个跨国婚姻。孔子为什么要到宋国去娶亲呢,也许是他在鲁国不太好找吧,这个连士也不被人承认的孤儿,没有名也没有利,谁愿意嫁给他呢?看来孔子在一趟宋国之行收获甚多,到了公元前532年,孔子带着他的妻子回到了鲁国,不久,这位年轻的妻子就为孔子生下来一个大胖小子,年轻的夫妇十分高兴,但同时孔子也感到身上的负担更加沉重了,这个家三张嘴等着吃饭,孔子用什么养活这一家人呢?孔子没有做官,没有固定收入,平日只是用自己懂得的礼仪的知识给人家主持一些礼仪活动赚点钱,可是这钱明显的不够用了,孔子发愁啊。可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孔子的儿子生下来没多久,鲁国的国君鲁昭公让人给孔子送来了两条鲤鱼,以表祝贺。鲁昭公的这个举动对孔子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在那个“礼不下庶人”的时代,国君给孔子送鲤鱼已经表明孔子不“庶人”,也就是承认了孔子士的身份,在那个时期“士”是最低级的贵族,是有做官资格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孔子的身份转变了。孔子之名,文明全国。于是为了感谢国君,孔子就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没过多久,孔子就被当时鲁国三大贵族之一的季氏请去任委吏,就是仓库管理员,这就是说,孔子有了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吃喝不用愁了。更可喜的是,孔子做事认真负责,管理仓库管理的很好,第二年就获得了升迁,工资也提高了。这些都说明,孔子已经可以很好的养活一家了,在经济方面已经独立了。那我们的问题来了,既然孔子在20岁左右就已经独立自主了,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家人了,那他说他“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呢,立了什么呢?

那我们要接着往下看,看看孔子到三十岁的时候干了什么。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辞去了公务员职务,不干了,他创办了私学,自己即当老板,又当老师,他收学生开始讲学。从此确立了他的志向和 和事业,以培养人和传播古代的文化为自己的使命,终身不渝。一直到他51岁之前,这十几年里孔子一直都在研究学问,开门收徒,孔子的大部分思想也都是在这一时期慢慢形成的。

有孔子30前后的这种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绝不是经济独立,而应该是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不依附体制,不屈服权威,靠自己的能力打开辟出一片新的领域,不人云亦云,对待社会上的人和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这个世界上的美丑,善恶,真假都自己的价值判断力。事实上也是如此,虽不能说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在孔子之前也有人开办私学),但之后孔子开办的私学影响最大,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并将继续影响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有所思为政篇(2.4.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jk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