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会的时候,读到两个正向的命名,坚持度高以及纯真饱满度高。这个篇章里,对于家里这个纯真饱满度高的孩子,这位“儿童心理师”的爸爸,又给出了很不一样的视角。
1.看见独特性
女儿小蔓,从小就可以把很多细节照顾得很好,是一个生活能力很强的孩子,也是家里最常“指正”我们“疏失”的人,她像家里的纠察队,用心地发现我们没做好的地方。也因此,她的这份能力让她难以理解父母怎么可以忘记那么多事情,让她难以接受哥哥如此大条的神经,让她因此容易对我们感到不满意。
儿子采奕,可以长时间专注和享受一件事情,天摇地动也不关他的事,如果要他同时注意另外一件事,就很容易出状况。虽然不会犯大错,但是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小差错层出不穷。但同时,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对待父母犯的错,很容易原谅,内在快乐、轻松自在,对环境、对人宽容。
小蔓好,还是采奕好呢?如果从某个角度或者从完美角度而言,小蔓或者采奕的某个特质都容易让父母抓狂,可能采奕更甚。
但是从独特性而言,孩子其实都是有先天禀赋的,这些特点因基因而异,即使处在一个家庭,在同一对父母养育之下,也会有很大的差别;独特性只是特点,就像硬币的两面,有光,必然有阴影,反之亦然。
爸爸的用心观察,看见了这些独特性,而不是优点或者缺点;从内心接纳这些独特性,也因此用了比较正面和客观的词汇来描述。如果孩子能够被这样看见,那么,就有了发展自己独特性的可能。
2.发展还是塑造
作者说,作为一个儿童心理师,如果要修正采奕的行为,是可以做到的。我感觉,作者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慎重。而很多父母,对于孩子行为的修正,虽然不得法,很多时候却几乎不遗余力。
他也给出了方法。比如采奕早晨出门准备自己要带的东西时磨蹭且丢三落四,怎么做呢?一是让孩子列出出门前要带的东西清单;二是爸爸确认清单是否齐全;三是请孩子自己确认清单是否齐全,并打钩做记号;四是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奖励或负向结果。如此按步骤执行一段时间,行为习惯便得以矫正。
这只是一个例子,很多行为习惯,应该都是有方法的。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看其不惯、怒其不争”或许都来自行为,所以,会探讨怎么做,怎么才能让这些行为回到我们所谓的正轨上来。
但这位爸爸明知有方法却几乎不用,为什么呢?这是可以让孩子的行为更符合主流价值或者说更趋于完美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呢?他说:在我心里,孩子是“发展”的,不是“被塑造”的。发展,主要靠自然的带领,父母的教导是要顺着此自然天赋走的;而塑造,则比较靠近人为的控制,是父母画出一张完美蓝图,按图施工。
这段话,特别感人,珍惜孩子的天赋,让孩子自然发展,多好!
但是,感人归感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可以这么做吗?我们做得到吗?
先说,可以这么做吗?似乎很难。他神经大条,做错的题一错再错,出来的分数总是那么不好看,或者像过山车那样大起大落怎么办?他在沉入自己的事情时,对于外在全然不顾,生活中总是出现很多小状况怎么办?
再说,作为父母,我们做得到吗?我们心里其实都会预设一个期待,很多时候,期待是有点高的,但是经过多次磨砺之后,期待会在平均线左右,但固然如此,这个孩子还是做不到,这个时候,焦虑和愤怒何处安放?还能珍惜吗,还能情绪安稳吗,出手干预已经算理智,不要说脱口而出的否认和指责了。
作者引用了这样一句话:点亮一盏烛光,便投出一道阴影。
出手干预是会造成影响的,有光,也有阴影。当改变了孩子的某个自然天性时,比如故事里的采奕,他可以做到同时注意很多细节,变成一个谨慎有条理的孩子时,但他神经大条里的乐天就不见了,对人的包容紧缩了,轻松自在也变少了,那么,我们还会因此高兴吗?我为他打开了这样一道光,但光后的影子呢,我们喜欢吗?同时,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为了指导和指正、监督和检查,亲子关系也会有消耗和磨损,这份牺牲值得吗?
3.让独特有安放之处
那么,就什么都不做,让孩子带着他的天性顺其自然吗?
自然不是,放任是教育的另一个极端。
只是需要警惕的是,教导孩子时,父母要有智慧看到孩子的独特性,如果只依照心中的完美蓝图来调整孩子,就会辜负孩子原来的天赋才华。
这里其实对父母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完美蓝图虽然见仁见智,但总是有很多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参考。天赋才华是什么?如何看见孩子的独特性,又如何提升而不是打压?对于父母是更难的考验。但既然是父母,当然接受考验。即使还不能有这个智慧,也不要放弃向这个智慧靠近吧。
父母师长的眼光,常是一个孩子确认自己“独特”的养分来源。如果,我们能从这里看见孩子,那么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独特性,就有了安放之处。
所以,我们需要一再提醒自己的是,记得去观察、思考:眼前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独特性和美好天赋,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