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他乡的游子用美食慰藉乡愁

纵览世界版图,横扫北纬30°,万里长江自西北向东南一路奔腾,途经此处峰回路转,从而奠定了她吴头楚尾的地理位置:这里是江南,资源丰富盛产鱼米,称之为江南水乡。
说到高粱,《红高粱》无论是电影还是书,都使得这一五谷粮食声名大振。这里的高粱,即中国高粱,古称蜀黎,一年生草本,五千年历史,享有“五谷之精、百谷之长”盛誉。沿江平原,稻米之乡,高粱种植并不普遍,更谈不上规模了。然而这里的高粱生产却一直持续。
在这里,制作笤帚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竹丝编织而成,有大有小:小的家用,大的可以扫大街;还有一种就是用高粱秆子编织,这种主要是小笤把,家用为主。不知何时,村子里又引进了甜高粱,想来应当是介于甘蔗和高粱之间的新品种,其杆子味道甘甜,是小伙伴们最爱;这么好的甜高粱,亦可以用来编织笤帚,因此那时村子里几乎家家都要栽种一些。刚开始只有几家有种子,还时不时被一些小伙伴惦记“光顾”,等到家家户户都普遍之后,这种“不太文明”也就销声匿迹了。
很难说得清,是笤把需要,还是吃货需求,总之,高粱,尤其是甜高粱在老家从未中断,直至现如今。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鱼米之乡的红高粱米饭。
犹记得小时候,每逢仲夏双抢季节,新稻米尚未晒干入仓,积存旧粮即将匮乏时,虽谈不上青黄不接,但也不宽裕,高粱米饭就成为不可多得的填饱肚皮的粮食了。上个世纪末到2000年初,高粱米饭几乎年年都能吃到,年年都必须吃。至今记得第一次吃高粱米饭时,炊烟袅袅,做完家中农活,吃了几天的南瓜粥的一家子,围着一桌高粱米饭,高高兴兴开吃;还记得是红里夹着白米,能够吃饱;至于味道如何,早已淡忘在悠长的岁月中了。
红高粱米饭制作工艺简单,只要将高粱脱皮,还泛着零星红色,配以大米少许,放在锅中如同煮饭一般,待熟了之后,揭开锅盖,蒸腾的空气中都弥漫着香甜。这样的工艺和感受,随着年级增长,不断清晰和熟悉。
直至2006年取消皇粮国税,印象中高粱米饭吃得就少了。以至于后来,只剩下村子里做得最好的几户人家,会在秋天前后做一大锅高粱米饭,周围邻居家小孩都会有一份,那时候吃起来,感觉特别香甜,满满一大碗,白里透红,像珍珠。
时光荏苒,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工作十几年了,现如今想吃一碗正宗的高粱米饭,家里只有外婆会做了,农村的妇女们大多已经不会了,就像千层底的老布鞋这样一门手艺,仿佛快要失传了。可这难不倒那些手巧的主妇,她们不仅延续了高粱米饭的做法,进而还推陈出新:高粱搭配大米,比例不同,色香味小异;且根据季节配料,花样也在出新。夏季炎热,将高粱脱皮煮饭熬粥,再放入凉水里,就成了“水饭”;待到秋季,用新鲜白菜叶将高粱、米饭、葱段、香菜及豆酱、肉丝裹成一团,就是那爽口的“菜包”;倘若在高粱米饭里放豇豆同煮,一锅香喷喷的“豆干饭”就呼之欲出……
相比之下,现在的高梁米饭更加精致、更加好看了,却难以找寻那儿时的味道。怀念家乡的高粱米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