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平时不多见的一个字,行列的意思。用拼音输入法,差一点就失去寻找它的耐心。
佾,可组词“佾舞”,就是舞的行列,纵横人数相同。古代的佾舞就是“按西周奴隶制等级规定,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个;诸侯用六佾,三十六人);佾生(佾舞生,乐舞生。清代孔庙中担任祭祀乐舞的人员。文的执羽旄,武的执十戚)”
这一段,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出处。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xiàng)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同为鲁国当政者。
《雍》,诗经三百篇之一。古代天子祭庙完毕撤去祭品后唱的诗。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就出自《雍》。
相和维,有人说是语助词,有人说是实词。为方便自己翻译和理解,“相”是助祭的人,“维”是是,我引用这个说法。
辟公:诸侯。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克己复礼”的意思。孔子说如果“人而不仁”,也就谈不上有礼,乐一说了。礼和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态。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在这里,孔子似乎有点顾左右而言他,实际上还是回答了礼的根本,那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有发自内心的体悟。也就是说,心里有仁慈,才有发自内心的礼仪仪式。
延伸一点话题:过年时放的鞭炮,街上扭的秧歌,新娘脸上的笑容。这个时候,也是内心有“仁”的时候。“仁”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只有怀揣美好,才能把礼仪发挥到好处,引起普遍共鸣。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句话我不喜欢,不解释也罢。毕竟,人有好恶,不喜欢也是真情的流露。如果孔子知道,也会拈须一笑,原谅我的无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