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论语》的过程,就是享受优美散文的过程。
第一次翻书的时候,真是仅仅是翻,只是知道字面意思。如今再翻,也没有多少长进,可是,却能看出几个词的深意,这让自己兴趣更浓了。那么,今天继续读几句论语吧。
三家当政者之一的季孙氏要去泰山祭祀,决定一出,顿时轰动鲁国。
祭祀山川,本来是鲁国国君才有资格去做的事情。季氏仅仅是鲁国的一个大夫,如此做,孔子以为,会让季氏陷入“违礼”之中。于是,孔子就找到他的学生冉有,请他阻止这件事。
当时,冉有在季氏家里当差,是季府里的“家臣”。也许冉有很清楚主人的想法,他觉得自己没有阻止的能力,因此,直接拒绝了老师的请求。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这让孔子很是气愤,但他又不便直接说出季氏无礼,学生无能。这时,一个名字叫林放的鲁国人出现在他脑海里,因为前一段时间,林放曾经虚心向他问过礼,于是,老夫子含沙射影地说到:唉!难道泰山神还不如林放吗!(“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件事过去以后的某一天,有人又问起孔子禘祭的规定(禘之说)。
这似乎又让老夫子伤心起来,要知道,老夫子把礼看的是天一样的重。
此前,他就认为,鲁国早就存在着礼崩乐坏的状况,比如说季氏的泰山祭奠。他说过,行禘礼时,除了献酒,以后的流程,他就不乐意看了。(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现在,他又气愤地说:
“我不知道。知道规定的人,如果让他治理天下,就如同一个东西摆在面前一样,是很容易的吧。”说完,还指指他的手掌。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看看这老夫子,多么会说反话。呵呵!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几天前,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位小伙子年前去给父亲上坟,一遍祭奠,一边痛哭流涕。有些人,即使没有痛哭流涕,但在祭奠的过程中,神态虔诚,对祖先从心底里敬重。我想,这是不是就是孔子说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呢。如果不这样,还真不如不去祭奠(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的这句话,含义太深太重,不是肤浅如我,能随随便便说的,那怕一句话。
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郁郁”这个词,是丰富多彩的意思,唉,老夫子,小女子我记住了。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这一段,又让人看到了一个谦虚谨慎,对礼仪恭敬的老夫子。
网友评论